日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布局和资源配置。增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卫生健康优质资源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川北、川南、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员人口信息库建设,推动县域电子病历和基层医疗信息、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老年健康等信息全部归集入健康档案。
加快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探索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建立完善新发未知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加快建设四川省卫生应急与急救数据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21个市(州)急救中心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四川省疾控中心)项目;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和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1+6”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加强省级突发事件防控队伍建设,支持21个市(州)组建快速反应小分队,每个县(市、区)建立1支基层综合应急分队;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等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根据区域和人口分布布局建设5—8个区域重大疫情中医药防控中心。
强化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和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建设发展,争创综合类、高原病等国家医学中心和传染病、呼吸、创伤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老年疾病、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在成都、川北、川南、川东、川西5个片区每个片区规划设置1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
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到2025年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占比达到50%;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模式,打造一批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旗舰”科室、“旗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
完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实现省、市(州)、县(市、区)均有1所政府举办、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市(州)原则上至少设置1个产前诊断机构、1个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1个新生儿听力障碍诊治分中心;每年至少为20万名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上门提供免费健康服务;在成都、攀西、川南建设区域性职业健康工程防护中心,加强省精神医学中心及绵阳市(省精神卫生中心)、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广元市、南充市等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在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规范设置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
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和要素支撑。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数据库、菌(毒)种保藏基地等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鼓励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探索建立医学科技创新联合体和研发平台,逐步实现在线健康咨询、复诊、审方、用药指导、心理与健康状况评估、接种预约以及电子处方流转、药品配送、跟踪随访、家庭心电监测、社区预约转诊等服务;到2025年力争建成300家互联网医院,支持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开展“信用就医”、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