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应用,包括在诺基亚的Symbian阶段就是如此了,比如移动QQ,移动MSN等等,后来还有飞信,但都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这也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初期就是对传统互联网的嫁接和移交。没有成功也是因为人们发现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仅仅是把屏幕进行了转化罢了。
不过,进入到智能手机膨胀之后,移动互联网市场发生了新的改变。尤其是苹果iPhone和iPad的出现,大量的APP应用开始改变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再认识。而米聊的出现,以及小米在小众市场的一种象征性成功也让我们对移动互联网市场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改变就是微信的火爆。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微信就突破了3亿用户,这种近乎井喷式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真正价值和发展优势。
互联网实验室发布了《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行业报告》,报告指出:智能终端的普及,预示着一个新的移动互联网正在崛起,这对未来移动互联网世界格局有着重要影响,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脱颖而出呈现出引爆未来的发展趋势,成为移动互联网行业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新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最大改变就是彻底摒弃了在传统互联网市场的应用和玩法,这也是微信能够火爆的关键所在。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看法,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微信的出现让用户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新应用模式,这种体验更加贴近用户的使用习惯,尤其是在智能终端市场的一种应用突破。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私密性。微信类信息内容具有私密性特点。从产品基础功能来看,大部分的产品是作为一款应用于个人社交通信场景的产品,属于强关系链产品,主要是熟人间聊天交流的工具,因此用户隐私得到严密的保护。从特色创新功能来看,可以用于构建弱关系链,即陌生人交友。当然现在的微信群聊是一个例外。
二是准实名性。毕竟是手机上的应用,手机的实名性相对更高,因此微信的准实名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是个人的社交关系。手机通讯录是微信类软件好友的核心来源之一,更多应用于通讯录好友之间的交流,带有典型的准实名特征。其二是微信类软件中鼓励实名交友,提供了个人信息(包括头像、名字、性别、地区等)和扫一扫名片等功能,用户之间可以方便的进行真实身份比对。
三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即一对一的人际传播。微信作为一款本质仍为即时通信(IM)的应用软件,用户更多是基于熟人间的社交,呈现生活化聊天场景。当然现在微信也在加大陌生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值得关注的是,微信虽然非常火爆,不过商业模式还是存在着一些变化,虽然腾讯也一直在寻找着合适微信的模式,并做了一些尝试,包括公众号的出现都是一种创新的转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商业模式是:增值服务、广告、API等。成熟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如下内容呈现:收费应用、贴图、虚拟道具、表情符号、游戏平台、企业官方账号、O2O模式、广告收费等。微信目前采用的是企业官方账号和O2O模式(优惠券等)后者一度在LBS的应用中有所呈现。我们看到,微信积极构建的是以开放平台与公众平台为基础的O2O战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笔者近日在某院线看西游降魔的时候,就看到了微信会员卡模式,并且直接拿出手机扫描成为会员卡,享受相应的折扣。笔者在院线也看到很多人看到这种模式,进行扫描选择。这对于未来的推广无疑有很大的好处。未来,微信会员卡将有可能替代实物卡,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还有的哥利益微信平台招揽生意,这都是移动互联时代的一种应用模式。另外被公认的商业价值极具诱惑的领域——游戏,也是微信商业化布局里的一部分。值得关注的是,微信或许有可能建立类似苹果APP store 的商业圈模式。如果能够获得成功,那么腾讯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目前,微信的用户基础处于绝对领先者的地位,市场格局大势已定,用户规模超过其他产品10倍以上,领导者地位不可撼动。不过,也存在着一些发展滞胀因素。一是陌生交友引发社会问题,网上爆发出很多相应的负面新闻,上当受骗,骗财骗色的皆有之。二是信息过载造成垃圾信息,对于微信群聊笔者就深恶痛绝。大量的推送让人烦不胜烦。三是个人网络隐私问题。微信涉及用户个人数据、隐私信息,如果保存和管理不得当,则存在泄露的可能性。例如对通讯录和手机备份资料没有安全设置或妥善保管。
当然,新技术的产生总是伴随负面作用。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在提供了通讯便捷功能的同时,也有负面滋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主旋律和正能量,通过技术、应用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微信等类移动通讯软件的发展环境也会进一步提升和净化。
来源:速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