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先降后升,总体保持低位平稳上涨态势。核心价格涨势平缓提高;食品价格降幅高于预期, 非食品价格涨幅高于预期;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回落,上下游价格涨幅差较大;房地产价格涨幅收窄,调控成效初显;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升,主要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预计未来数月消费价格涨势平稳,生产者价格涨幅收窄。经测算,2017年下半年CPI翘尾因素为0.4%,PPI翘尾因素为2.9%。综合判断,下半年CPI上涨1.5%,全年上涨1.5%;下半年PPI上涨3.0%,全年上涨4.8%。
下半年做好物价调控工作,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采取以下对策:一要加快重点领域价格改革,二要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三要保障农产品(000061,股吧)稳定供给,四要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张前荣
201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先降后升,总体保持平稳上涨态势。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涨幅逐月收窄,总体涨幅较高。1至7月,CPI上涨1.4%,PPI上涨6.4%。未来数月,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扬、价格改革稳步推进、货币环境相对宽松等因素支撑价格上涨;但国内需求疲软、通胀预期减弱、粮食供给充裕等因素将抑制物价涨幅。综合考虑诸因素影响,初步判断下半年CPI上涨1.5%,全年上涨1.5%;下半年PPI上涨3.0%,全年上涨4.8%。建议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加大利用价格杠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实施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
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先降后升,核心价格涨势平缓提高
201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先降后升,总体保持低位平稳上涨态势。1至7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4%,同比回落0.6个百分点,比2016年全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农村CPI同比分别上涨1.5%和1.0%,表现为城市CPI涨幅高于农村的特征。食品价格下降1.9%,非食品价格上涨2.3%。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分别拉动CPI上涨0.8和0.6个百分点。
1至7月,CPI月度同比分别上涨2.5%、0.8%、0.9%、1.2%、1.5%、1.5%和1.4%,呈先降后升的运行态势。CPI月度同比涨幅连续2个月低于1%,尤其是2月份同比涨幅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也低于历史同期涨幅。1至7月,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0.4个百分点。核心消费价格涨幅呈平缓提高态势。上半年GDP平减指数同比上涨4.3%,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比2016年全年提高3.1个百分点。
2. 食品价格降幅高于预期, 非食品价格涨幅高于预期
1至7月食品价格降幅高于市场预期。由于气候条件明显好于往年同期,有利于鲜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食品市场供应充足,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导致食品价格明显下降。1至7月,食品价格下降1.9%,影响CPI下降0.40个百分点。根据历史数据,每年的上半年食品价格往往呈上涨态势,但今年1至7月食品价格下降1.9%,是2009年以来首次下降。
在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下降12.0%,影响CPI下降0.3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涨幅高于预期。1至7月,非食品价格稳步上涨,拉动CPI上升的作用逐季增强,非食品价格上涨2.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四季度0.5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拉动CPI上涨1.83个百分点。在非食品价格中,受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旅游和教育服务价格上涨的影响,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9%,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因此,从CPI内部结构看,食品价格降幅明显高于预期和往年同期,服务等非食品价格涨幅明显高于预期和往年同期,即1至7月CPI涨幅低于往年同期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下降的影响。
3.工业生产者价格高位回落,上下游价格涨幅差较大
去年以来房地产、汽车、基础设施等下游行业的需求明显回升,叠加政府加大去产能力度,带动煤炭和钢铁等主要工业品价格明显上涨,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低。PPI同比涨幅结束了54个月的下降趋势之后快速上涨。1至7月,PPI同比上涨6.4%,2月份涨幅达到7.8%,接近2000年以来的高点。从月度情况看,1至7月PPI环比涨幅呈逐月回落趋稳态势,同比涨幅3月份也开始回落,近三个月涨幅均维持在5.5%左右。翘尾因素拉动PPI上涨5.3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拉动1.1个百分点。
构成PPI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涨幅也表现出分化的特征,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生活资料价格微幅上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6%,影响PPI上涨6.2个百分点,占PPI总涨幅的96.9%;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7%,影响PPI上涨0.2个百分点,占PPI总涨幅的3.1%,生活资料价格的小幅上涨表明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显著,制约着工业品价格的上涨空间。1至7月PPI与CPI涨幅差分别为4.3、7.0、6.7、5.2、4.0、4.0和4.1个百分点,上下游价格涨幅差收窄,但依然较大,对后期CPI上涨存在一定的传导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预期管理、去产能政策实施和相关货币政策操作。
4.房地产价格涨幅收窄,调控成效初显
今年以来,为抑制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多地出台极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取消首套房贷款利率优惠,提高二套房贷款利率,二套房“认房又认贷”,提高首套房和二套房首付比例,行政手段方面诸多城市出台限购和限售政策,房价过快上涨的局面基本得到控制,但依然高位运行。
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平均上涨9.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平均上涨0.7%,涨幅与上月基本持平。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上涨7.9%,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持平。据测算, 2017年1至6月商品房销售单价为7922元每平方米,比1至5月下跌0.5%,比2016年同期上涨4.6%。
5.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升,主要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17年1至7月,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震荡上行的运行态势。RJ/CRB期货价格指数为182.8,同比上涨3.6%。从具体品种看,WTI原油期货价格为49.5美元/桶,同比上涨22.3%;LME铜铝期货价格分别为5814.3和1890.7美元/吨,同比分别上涨23.1%和21.0%;CBOT大豆期货价格为987.9美分/蒲式耳,同比上涨0.9%。
1至6月,我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2.7%,去年同期为下降8.3%,去年全年为下降3.3%。1至7月,我国进口铁矿砂均价为每吨504.3元,上涨47.3%;原油进口均价为每吨2603.2元,上涨40.1%;成品油进口均价为每吨3266.4元,上涨31.9%;天然气进口均价为每吨2237.4元,上涨12.6%;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均价为每吨4.34万元,上涨28.8%。
1.支撑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
(1)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扬
2010年开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到历史峰值74.5%,2011年开始该比重逐年下降,2016年该比重降至72.6%,比历史峰值下降1.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2013年达到峰值10.05亿人,2014年和2015年分别比上年减少145.5万人和1576.5万人,2016年比2015年略增78.4万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预示人口红利趋于结束,居民工资水平和服务价格涨幅相对较高。
上半年,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3%。实际增速既快于上年同期,也快于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同时也快于经济增速,比GDP增速快0.4个百分点,比人均GDP增速快0.9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1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10.8%。全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上海的23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的21元。6个地区发布了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在8%左右。1至7月,CPI中的服务价格上涨2.9%,高于历史同期水平。上半年,调查失业率约为5%左右,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
(2)价格改革稳步推进
2016年以来,价格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部分价格改革推升了物价水平。交通运输价格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更多由企业依法自主定价,国家将高铁动车组票价、普通旅客列车软座软卧票价交由铁路运输企业依法自主制定,4月份铁路总公司根据各车次的客流状况,对东南沿海高铁200至250公里动车组列车的公布票价进行优化调整,部分线路价格有所提高。
天然气定价加快“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占消费总量80%的非居民用气门站价格已由市场主导形成,建立天然气管道运输定价新机制,储气设施相关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在福建开展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改革试点。运用价格手段促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钢铁行业限制类、淘汰类装置所属企业每千瓦时分别加价0.3元和0.1元。推开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3)货币环境相对宽松
从货币角度看,当前社会融资存量和货币供应增速相对较高。
2017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66.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1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1%。1至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21万亿元,同比多增7288亿元。6月末,M1余额51.02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2个和9.6个百分点。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和M1余额增速均高于GDP名义增速。根据K-L信息定量测算显示:CPI和PPI分别延迟M2增速约11个月和12个月,CPI和PPI分别延迟M1增速约9个月和7个月。从时滞上看,前期物价上涨的货币压力将逐步释放。按照货币学派的观点,物价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供应的增加最终要导致商品或资产价格上涨。
2.抑制物价上涨的因素分析
(1)国内需求疲软
上半年,消费和资本形成(内需)对GDP的拉动和贡献均有所下降,内需总体稳中偏弱。内需贡献率为96.1%,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下降14.3和10.7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7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内需均拉动GDP增长7.4和7.1个百分点,即今年上半年内需对GDP的拉动比去年同期和全年低0.7和0.4个百分点。从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可佐证内需偏弱的观点。1至6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0605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1至5月份持平,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
(2)通胀预期减弱
近5年来我国CPI涨幅均低于3%,2014年以来更是在2%左右附近徘徊,多年来均低于政府调控目标,2017年上半年更是连续两个月同比涨幅低于1%。居民对将来的通胀预期一般跟前期物价水平相关,因此,当前较低的物价涨幅降低了居民的通胀预期。央行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居民物价满意度指数连续12个季度高于25%,2017年二季度达到29.6%,环比提高0.4个百分点。二季度未来预期物价指数为61.3%,环比降低0.2个百分点。通胀预期将通过居民的投资、消费等决策途径影响物价水平,通胀预期减弱将降低物价涨幅。
(3)粮食供给总体充裕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呈现供需关系宽松、库存稳步升高、价格运行平稳的特征。2016年粮食产量1.23万亿斤,连续四年维持在1.2万亿斤以上。粮食消费量约为1.26万亿斤,供需基本平衡。2017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052万吨(2810亿斤),比2016年增产131万吨(26亿斤),增长0.9%。截至一季度末,各类粮食企业库存规模达到1.298万亿斤,超过2016年粮食产量,同比增加1272亿斤,去库存压力较大。从粮食价格看,近年来在惠农政策带动下,国内小麦、大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明显高于国际水平。因此,在粮食丰产、库存高企和内外价格倒挂的基础上,2017年粮食价格将维持平稳运行态势,为稳物价奠定基础。
3.对全年物价走势的判断
2017年稻谷收购价2013年以来首次下调。收购价的下调将起到一定风向标的作用,预示今年稻谷产量仍将保持高位,依然维持供求阶段性过剩局面,粮食价格将维持平稳运行态势。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蔬菜等农产品价格难以出现明显上涨。受基数较高和产能严重等因素的影响,后期煤炭、钢铁等产品价格上涨空间不大,国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受供给充裕等因素制约将保持平稳运行,后期工业品价格有望逐步回落,向消费领域传导效应总体有限。经测算,2017年下半年CPI翘尾因素为0.4%,PPI翘尾因素为2.9%。综合判断,下半年CPI上涨1.5%,全年上涨1.5%;下半年PPI上涨3.0%,全年上涨4.8%。
1.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价格改革
第一,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建立政府定价管理的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提高各地污染排放和污水处理价格收费标准,探索建立排污权价格交易的政策体系,出台环境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第二,研究制定高速公路分时分区差异化收费政策,研究制定高铁等运输领域价格改革政策,适度提高东部地区和运力繁忙地区的高铁客运价格。第三,落实已出台的输配电、医疗服务项目、新能源标杆电价等价格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气价和水价政策。
2.深入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第一,严格落实煤炭、钢铁等行业去产能目标任务,有条件的地区可分季度落实去产能任务,制定奖惩措施,取缔“地条钢”和违法违规产能,适度减少煤炭进口。
第二,总结2016年去产能工作经验,把握好去产能的节奏和力度,保障市场供应充足,防止相关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实施煤炭钢铁行业处置僵尸企业工作方案。
第三,对高污染、产能过剩、高耗能行业实行阶梯电价和水价,适当提高产能过剩行业的土地、能源利用价格和税费,运用价格杠杆淘汰落后产能。
第四,借力有利契机,制定出台产能向 “一带一路”国家转移的优惠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
3.保障农产品稳定供给
第一,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特色农产品,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建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
第二,扩大粮改饲试点范围和规模。适当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农业水污染和重金属等土地污染的治理投入,在粮食主产区开展水稻、小麦等主粮灾害保险试点,确实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三,加快粮食去库存进度。合理确定去库存粮食价格,加快政策性粮食上网竞价交易,落实玉米加工奖励政策,试点对稻谷加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信贷支持。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总结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经验,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
4.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第一,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流动性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维持紧平衡,流动性池子既不能收紧也不能过度放松,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负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确保稳定性,控制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监管部门做好流动性风险监管。
第二,发挥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根据经济增长水平和物价变化情况,运用价格型工具预调微调。根据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及时监测美国利率变化情况,确保中美利差处于合理水平。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第三,积极做好市场预期管理。宏观经济管理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发布国内外金融经济最新形势和市场信息,加强财政、金融、产业贸易等政策与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做好预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