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信息 > >> 铲除通讯信息诈骗“大毒瘤”

铲除通讯信息诈骗“大毒瘤”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 中国信息产业网-人民邮电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6-09-30 09:56:11
通讯信息诈骗无孔不入,已深深刺痛公众神经。近日,中央领导同志以及相关部委领导频频发声,要求严厉打击治理通讯信息新型违法犯罪活动。猖狂之极的通讯信息诈骗这只“过街老鼠”末日将要来临。

9月23日,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要求2016年年底前电话实名率达100%。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的,一律予以停机。这也成为“史上最严实名制”的铁律。

国家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完善共管共治共享的业务监管与联动模式,不断提升防范治理能力,从而实现对信息泄露、通讯信息诈骗的多向打击,全链条治理,建立跨地域、跨行业,协调联动、快速一体全链条的打击机制,形成全国范围内齐抓共管的无缝隙治理局面。

就电信运营领域而言,从严落实整治措施,建设完善电信网和互联网国际出入口诈骗电话防范系统、电信网省际出入口诈骗电话防范系统,不断提升防范打击的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讯信息诈骗,运营商需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

电信运营企业要7 24小时对运营设备进行监控,不断对网络设备系统进行补丁更新,全面落实入网用户真实身份核查和上网日志留存;公安机关应强化事前安全检查、事中监督指导和事后行政处罚等管理措施,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互联网企业需加强自律意识和法律责任,加强网站技术防范。

通信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要采取措施阻断改号软件网上发布、搜索、传播、销售渠道,严禁违法网络改号电话的运行、经营。运营企业要严格规范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主叫号码传送,全面实施语音专线规范清理和主叫鉴权,加大网内和网间虚假主叫发现与拦截力度,对违规经营的网络电话业务一律依法予以取缔。

当前,通讯信息诈骗违法活动很多时候与用户个人信息泄露有较大关系。强化数据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不被泄露,涉及到个人信息采集的通信、银行、互联网等诸多行业。行业内部应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息泄露,需要多个环节和部门共同“堵漏”。因此,政府应加强立法,对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制定完备的强制性行业规范。

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提升打击通讯信息诈骗的能力。强化大数据的支撑作用,实现对诈骗分子数据信息的自动收集、关联分析和分类存储,分析通讯信息诈骗的作案规律和特点。要充分分析通讯信息诈骗犯罪分子的不同类型,增强打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立法先行,进一步提升针对通讯信息诈骗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依法治网,加强网络执法规范化建设,明确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和各大运营商法定职责与主体地位,强化执法管理和安全监督,减少违法违规事件的发生。

要严格落实互联网领域整治措施,督促互联网企业对搜索引擎、QQ群、微信群等网络空间进行清理整顿,坚决切断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的渠道。同时,对整改不力、屡次违规的虚拟运营商,要依法依规坚决查处。

围绕可能产生通讯信息诈骗行为和后果的各环节,开展防诈骗提醒。要建立全民化的防诈骗宣传参与机制,有的放矢地开展防诈骗宣传,并建立健全举报奖励制度,让诈骗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相关热词搜索: 毒瘤通讯信息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