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IC供图
“听说近期打开手机微信‘我的银行卡’专区,有可能看见申请虚拟信用卡的入口。”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市民吴女士,对于近期大热的虚拟信用卡一直满怀期待。可昨天上午当她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却是一条“央行暂停虚拟信用卡业务”的消息。
当腾讯与阿里争抢“首张虚拟信用卡”头衔的时候,两大互联网巨头没有想到,短短三天之后,这一切被按下了暂停键。昨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确认,央行已下发通知,要求暂停虚拟信用卡、二维码(条码)支付等支付业务和产品。央行称,相关支付产品安全性有待完善。
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业内议论。反对者认为,一刀切叫停是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扼杀”,而支持者则认为在金融领域,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能只顾着创新而忽视风险防范。
央行叫停
虚拟信用卡存风险隐患
昨日上午,有消息称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支付结算处收到央行出具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同一时间,央行深圳中心支行还收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财付通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
央行在通知中表示,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终端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与资金安全,为防范支付风险,相关支付指令验证方式的安全性尚存质疑。而虚拟信用卡突破了现有信用卡业务模式,在落实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障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因此,央行要求支付宝财付通全面暂停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相关业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业务暂停期间的平稳过渡。并要求支付宝、财付通将有关产品详细介绍、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等情况上报。
仅仅三天之前,阿里和腾讯之间还在为谁将发出首张“网络信用卡”争得不可开交。3月11日上午,支付宝宣布将在下周和中信银行合作推出国内首张网络信用卡。几个小时后,腾讯不甘示弱地表示,微信信用卡正在内测中,将很快和用户见面,而合作对象同样选择了中信银行。
昨日的这则消息,对于合作中的三方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事情的进展也显示出各方对于央行的突然暂停毫无准备。昨日上午,中信银行面对记者再三追问,仅简单回复“我行未接到任何通知”。而阿里金融相关人士也表示:“我们跟微信一样,也刚收到通知。其他的不作评论。”
这一消息在昨日晚间得到央行确认。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央行日前已下发通知,要求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和产品,因为相关支付产品安全性有待完善。
业内解读
不能挑战银行风控底线
为什么二维码(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和产品在即将面世时被突然暂停?央行给出了解释。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支付服务创新加快,对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支付需求、提高支付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但部分支付服务机构推出的二维码(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产品,在客户实名制审核、支付指令确认、支付安全、交易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风险隐患,与现行支付业务规则有一定冲突。
“通俗地讲,央行认为,无论消费者在打车软件上用刷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还是即将推出的虚拟信用卡,在账户安全和支付安全上都是有问题的。”一家商业银行电子支付部门负责人表示,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央行所强调的信息和支付安全。
二维码支付发生恶意吸费、诈骗等行为并不是新闻。一些不法分子会将有病毒或带插件的网址生成二维码,引诱用户扫描。“一旦消费者通过手机扫描,则有窃取手机通讯录、银行卡号等隐私信息的风险,甚至被乱扣话费,消耗上网流量,如果不慎透露了密码信息则将威胁账户安全。”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银行来讲,这意味着用户的行为模式完全变得不可预测。
事实上,银行对每个用户的消费习惯、地点,都有一定的数据记录和监测。一个用户平时消费都是在家五公里内的超市,现在的刷卡消费突然出现在一千公里外的地方,银行就可以立刻检测到异常。但是现在面对面交易转成线上,银行不知道你的消费场所、也不知道受理接口,没有办法估计真正风险和潜在风险。
这挑战了银行风控底线。
在信用卡方面,监管机构对发放信用卡有“三亲”的监管要求,即在信贷或信用卡审批环节,对申请人进行亲访、亲签、亲核。“虚拟的网络信用卡,只需要在手机上输入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等资料后就能实时审批,这显然是做不到‘三亲’要求的。”在监管部门看来,这不仅威胁到了用卡环境安全,甚至对银行系统整体建立起来的风控模式记录体系都形成了挑战。
观点交锋
创新重要还是风控重要?
昨天19时,足足“沉默”了一整天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家互联网公司,对外发布了事情的最新进展。这一次,“请大家放心”,成为两家公司的共同心声。
“我们已经在和央行密切沟通,大家不用担心。我们只是需要向央行完成一些报备工作。”腾讯公关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报备事项。几乎是如出一辙,支付宝公关总监陈亮也在新浪微博上表示,“已向央行进行了汇报与沟通,并会根据央行要求递交相关材料。请大家无需担心并保持信心。”
当事人的轻松姿态并不能阻止这场风波在互联网行业内的持续发酵。一时间,针对“创新”和“风险控制”谁更重要,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四起。
“自己没有‘研究’清楚就一刀切叫停,这是对创新的扼杀,是对守旧的保护,是对市场经济的亵渎。”新浪专栏评论人士余丰慧表示,阿里、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业务在拓展客户的信用把控上将会更加全面真实准确,风险敞口非常小;而阿里的二维码支付则能保证每笔交易只有一个专属对应条码,并不存在“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问题”。
电商观察人士鲁振旺则坦言,央行之所以要叫停虚拟信用卡和条码支付,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支付宝和微信的虚拟信用卡业务只是将银行作为账户使用,未来移动支付端获得扩展后,传统银行的中间业务自然面临危机,“关键时刻央行需要保护传统格局”。
另一些业内人士则认为这场纷争的关键,并非只是一边倒的“强欺弱”。互联网企业在扩展金融业务时,同样需要一并提高风险意识。
“不能够说互联网金融现在是热点,有很多创新,就认为创新可以压倒一切。”一家大型商业银行负责人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尽管系统不见得有效率,但相对非金融支付机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更强。“闭环的金融系统数据如果开给非金融机构一个接口,风险是不得不考虑清楚的。”
中金公司点评称,关于虚拟信用卡,定位监管上确实存在模糊地带。尽管目前酝酿的虚拟信用卡已经采取包括调低信用卡额度、引入保险(放心保)公司等方式尽量降低监管风险,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监管标准方面还是有一定瑕疵。
后续展望
暂停而非叫停仍有“缓”
耐人寻味的是,央行在此次发布的通知中,并没有将二维码(条码)支付、虚拟信用卡等支付业务和产品“一棍子打死”,而是摆出了“暂停而非叫停”的态度。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央行本着“鼓励创新和规范服务”并重的原则,要求相关支付服务机构暂停二维码(条码)支付业务、相关支付机构与银行合作推出的虚拟信用卡产品的推广,并妥善处理客户服务。同时,人民银行将组织对相关业务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全面评估,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确保相关支付产品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有序推出。
对此,中金公司点评称,不排除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后续被恢复的可能性。历史上央行和银联对第三方支付有多次监管,但第三方支付企业仍茁壮成长。在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在补充材料和进行修正后,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仍有恢复的可能。
“审核信用卡环节减免手续、减免信用卡使用中的流程,这是阿里和腾讯给出的一份虚拟信用卡‘蓝图’,也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用简化产品流程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这从总体上是符合未来互联网金融方向的。
“信用卡本身就是银行业内的一项创新产品,风险是否可控是条红线。互联网公司当然也需要在这方面多做功课。”洪波表示,对互联网公司而言,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提升风险控制体系,和监管部门达成一致并非无法实现。“余额宝的最初诞生同样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成为一件互联网金融的开山之作。我对这场风波持乐观态度。”
相关新闻
3亿做空资金狙击腾讯
央行一出手,资本市场立刻掀起了一场惊涛骇浪。昨天,受此消息影响,支付宝和腾讯合作的中信银行早盘股价急剧下跌,一度跌停。截至收盘,中信银行A股报4.89元,大跌8.26%;H股跌6.86%报3.94港元。腾讯控股跌幅达4%,港交所午间公布的做空数据显示,腾讯控股半日做空金额高达3亿港元,做空量为53.88万股,做空金额高居港交所榜首。
除了中信和腾讯,相关上市公司股票同样出现波动。二维码支付概念股重挫,其他电子支付类股票相应走低,其中,新大陆、证通电子跌停,航天信息等相关股票均大幅下跌。与此相对的移动支付概念股,恒宝股份大涨4.88%,天喻信息涨幅3.46%,此外同方国芯、国民技术等概念股大涨。
下午中信银行A股和H股临时停牌,上海证券交易所解释称,中信银行“因媒体报导需澄清”。截至21时30分,上交所尚未发布相关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