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移动发布了全新的商业主品牌“和”,同时向外界表明,要与产业生态圈一起合作共赢,其中包括一段时间以来让其又恨又爱的OTT服务提供商。
今年2月到4月,一场“微信收费”的风波让社会各界着实忙碌了一阵,甚至连主管部门高层都为此专门表态。为什么一场原本是产业领域很专业的探讨会上升为社会热点话题呢?这是因为,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欣欣向荣,类似微信、陌陌、米聊、Skype等OTT正汹涌来袭。以中国用户最熟悉的微信为例,2011年1月21日,微信诞生,同年3月用户达1亿,2013年1月用户突破3亿,10月突破6亿,如今已超7亿。然而这种繁荣却让运营商十分纠结。
OTT服务商越过运营商,开展的免费业务固然深受消费者喜欢,但却是在割运营商的“肉”。市场研究公司Ovum预测,受OTT影响,全球运营商的话音和短信收入将以年复合增长率2.4%的速度下降。OTT在2012年已经分流全球电信运营商近140亿美元的利润,2013年估计有过之而无不及。
“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比传统通信领域的竞争更惨烈。”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今年巴塞罗那移动世界大会上表示,OTT业务直接面向消费者,不断蚕食运营商的话音和短信等传统业务,而此前,这些业务一直是运营商的“奶酪”。
随着OTT应用的越来越丰富,耗费运营商的网络资源也越来越多,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剑拔弩张。今年上半年传得沸沸扬扬的“微信收费”事件堪称双方隔空喊话的高潮。赞成收费方认为,OTT业务在消耗大量带宽的同时,还给本属于运营商管理调度网元的、本已极为稀缺的信令信道造成很大压力,理应付出额外费用;腾讯方面则表示,微信团队已启动2.5G网络优化计划,目前正在和运营商运维部门共同探讨信令解决方案,相信会通过共同努力找到解决之道。
的确,在2.5G时代,由于网络限制,OTT业务给运营商网络带来很大压力。如今带宽更宽、速率更快的4G来了,面对更加汹涌的OTT大潮,运营商何去何从?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不再是产业链和利益链的唯一主导者。在传统电信业务增速放缓、非话业务收入过半的今天,如何利用好4G带宽优势、做大数据流量蛋糕,是摆在运营商面前的紧迫课题。
为了应对OTT挑战,国内三大运营商曾经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己的OTT产品,比如移动的飞信与飞聊、电信的翼聊、联通的沃友,等等。但迄今为止,市场表现均乏善可陈。在此等局面下,如何协调好与OTT服务商的关系,成为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与其和OTT对立,不如踏踏实实地寻求与OTT服务提供商的合作。从这一角度来看,运营商需要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2012年语音业务增速放缓,但数据业务却在高速成长,其中,无线上网流量同比增长187.6%,营收同比增长53.6%。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移动人均数据流量约为100M/月,每人月均数据消费额约为20元。随着中国4G牌照的发放,4G规模商用即将展开,4G的信息高速公路打通后,需要更多的优质应用来加速运营商的流量变现,运营商与OTT服务商的合作空间更大。微信这样的杀手级OTT业务,对运营商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是有利的。
腾讯CEO马化腾也表示:“一定要合作才有出路。”他认为,微信为运营商贡献了惊人的数据流量,以前用户只需30M流量就够了,现在可能需要300M、500M,对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不仅能提升用户体验,运营商还可获得更多商机。香港电讯盈科与腾讯合作,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务。这也表明,运营商与OTT服务商之间,并非要拼得你死我活,完全可以合作共赢。
今年下半年以来,国内三大运营商与OTT服务商合作的步伐加快。8月5日,广东联通与腾讯联合推出了“微信沃卡”业务,迈出了运营商与OTT服务商合作的“破冰之旅”。紧接着,8月19日,中国电信又联合网易推出了与微信极为类似的“易信”业务。中国移动也一直在积极探讨与OTT服务商的合作。
从上半年的抗拒到下半年的合作,运营商对OTT已经是不打不相识,随着4G大幕的开启,未来移动互联网的空间足够大,完全容得下运营商与OTT服务提供商的共同繁荣。
来源:中国信息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