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2ESC年会上MADONNA研究结果称,与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进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MADONNA(在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采用多重电极集合度检测法来引导新型血小板受体拮抗剂治疗)研究中,在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Jolanta Siller-Matula博士及维也纳Kaiser Franz Josef 医院的Günter Christ教授带领下的奥地利研究人员,根据全血血小板聚集结果,对血小板抑制剂个体化治疗是否能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疗效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非引导组患者的支架内血栓形成风险是引导组的7.9倍,(1.9%:0.2%,P = 0.027)。此外,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0(非引导组)和2.5%(引导组)(P = 0.001)。两组之间的心源性死亡或重大出血率无明显差异。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的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包括阿司匹林和ADP受体拮抗剂(如氯吡格雷)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是,氯吡格雷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检测结果表明,有25%的患者对药物无应答。这种无应答与氯吡格雷的广泛肝脏代谢,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还与糖尿病、身体质量指数、急性冠脉综合征、射血分数和肾功能衰竭等临床变量有关。多项研究已证实,氯吡格雷无应答与不良临床事件之间明显相关。氯吡格雷应答差与短期事件,特别是支架内血栓形成之间相关性最强。
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涉及选择一种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一种可显示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中的疗效的检测方法)的治疗方法。可给予药物无应答者更大剂量的氯吡格雷或其它抗血小板治疗,如更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剂普拉格雷或替卡格雷。氯吡格雷无应答者采用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是一种治疗策略,旨在达到两个目标:提高缺血性事件风险增加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使用有效血小板拮抗剂的情况下,对氯吡格雷有一定反应的患者不出现出血风险。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Siller-Matula博士指出,临床中引入氯吡格雷检测是可行的,需要进行血液样本检测,检测需要10分钟。基于MEA结果的个体化治疗,取代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每名患者每年将节省约410欧元。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似乎符合成本效益,因而可能引起卫生部门的兴趣。
Siller-Matula博士最后提出疑问,医生在不知道血压前绝不会调整降压药的剂量,在不知道胆固醇水平前也不会调整他汀类药物,在不知道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前,同样不会调整降糖药物。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不知道血小板抑制水平的情况下继续对患者应用血小板抑制剂治疗呢?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