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曝光了一批生产企业通过违法给中药饮片染色达到增重目的。
通报称,药监部门在安徽查获一批违法生产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其中,8家严重违规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6家企业被收回GMP证书,并对安徽国鑫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安徽维涛中药饮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药房股份有限公司和亳州徐重道中药饮片厂等12家企业立案调查。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药行业研究员舒争鸣认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生产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的源头,通过染色增重、掺假的中药饮片,会对后续的中药生产、临床配方使用带来极大的危害,是严重的、恶劣的违法行为。
然而,中药饮片的质量隐患却一直存在。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药品质量公告显示,中药饮片不合格率一直高于西药和中成药;抽样调查还显示,75%以上的药品经营、使用单位存在从非法渠道采购饮片行为,许多药品经营、使用单位不能按要求储存、养护饮片;此外,在药品稽查查出的案件中48%涉及饮片。
不外乎会有业内人士感叹,“过去是‘药对方,一碗汤,中病即止’,现在是‘病对、方准,药不灵了’。”中药饮片的质量已是山河日下。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自中药饮片被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来,中药饮片行业迎来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年销售总额从2005年的约150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853多亿元,远远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行业规模迅速膨胀,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劣质饮片大行其道已成顽疾。
“目前中药饮片中染色掺伪,掺盐或糖增重的现象比较普遍。”九江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中药室主任盛晓静介绍,染色掺伪主要是将一些外形相似,但色泽不同的植物切片染色假冒正品饮片,如用白芍的根茎部分染色加工成川乌、草乌,用红薯染色加工成制首乌等;而对于黄连、白术、黄芩、白鲜皮、丹参、苍术、紫河车等体质疏松药材则通过掺入硫酸盐、氯化钠、糖等增加饮片重量。
这些劣质饮片往往能以较低的价格吸引采购单位的注意,规范生产的饮片GMP企业在价格上根本没有竞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在不法加工户饮片以商业回扣、低廉价格、掺杂掺假方式销售的冲击下,国内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企业,50%以上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75%以上处于亏损状态,深受重创。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药行业研究员舒争鸣认为,劣质中药饮片大肆横行,不过是中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产业缺少有效的宏观控制,过多的资本蛹入初加工领域,催生出不良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中药产业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撑,产业链过短,企业不能从技术转化中提升附加值,利益蛋糕难以做大,无法平抑分配环节的利润冲动。
舒争鸣认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发展规模经营和科技创新,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饮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是中药饮片企业走出低水平扩张状态的关键。
具体而言,首先,要依靠规模化经营或产地优势,减少成本,减少中间环节,或建立自身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得低价原料供应。通常而言,批量采购生产后的饮片价格将会降低40%左右,自种中药材成本将更低,而且药材质量得到保障。饮片上下游企业力求及相关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实行区域或跨地区兼并、联合、合作经营。其次,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附加值,开发高端产品;再次,建立良好的销售渠道,零售终端和医药大物流等商业渠道进行分销,提高产品覆盖率,促进品牌饮片的大流通;最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重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除此以外,在非常时期,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中药饮片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中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前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