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抗生素产能是严重过剩的。”神威药业集团副总裁张自然博士坦言,抗生素的竞争从早些年中间体、原料、制剂等各自环节的竞争,演变到整个抗生素产业链的竞争,近年抗生素药企已设法降低抗生素占比,以增加企业抗风险能力。其实,西方发达国家的药企早就这样做了。
抑制产能
抗生素药企转型,最初大多是从企业市场竞争角度,尤其是在下游市场环境变化后,考虑并作出的决定。产能过剩问题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抗生素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大国之后,也成为长期笼罩着抗生素企业的阴霾。
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等一系列限制措施,更给竞争激烈的市场再加了一勺油。市场总体需求减少,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使产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影响会立竿见影,产能肯定还会受进一步限制。”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不少企业的生产线已处于闲置状态,部分企业甚至把新增产能转移至其他方向。以头孢类医药中间体科研、生产企业起家的金城医药,7月12日就发布公告称,因行业政策和市场等环境因素发生较大变化,将原先承诺投资于50吨/年7-AVCA产业化项目的募集资金6,479.31万元全部转投200吨/年谷胱甘肽原料药项目。
而夏季的用电高峰加上惯例的抗生素市场淡季,也使不少企业选择停产检修,联邦制药(内蒙古)公司日前就宣布,为了使第四期万吨6-APA项目与前三期的管道成功对接,将在8月初把6-APA和阿莫西林生产线全部停产,计划停产1个月左右,预计9月份恢复生产。
各觅其径
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推断,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抗生素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对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也不乏机遇。前几年业内出现了一阵复方耐酶抗生素的研发热潮,现在则热衷于碳青霉烯类的研发。
鲁抗医药制剂事业部经理朱军也指出,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品种,在总量限制的情况下反而做得更好,尽管是少数。
即使是老品种,亦不乏“加码”的企业。石药集团日前公布,旗下欧意药业新建的十车间阿奇霉素原料药就接受了新版GMP认证现场检查,并最终顺利通过。该车间总投资2.2亿元,2012年3月竣工,5月份试车成功,年产阿奇霉素原料药600吨。在已公布的多个省份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中,阿奇霉素都双跨了“非限制使用”(口服剂型)和“限制使用”(注射剂)两类。
在国内市场低迷的状况下,有的企业继续采取外拓策略。鲁抗在今年年中就公布已成功取得注射用硫酸链霉素1.0g、注射用青霉素钠100万单位、注射用无菌用水5ml、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0.6g、阿莫西林胶囊500mg、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g等6个古巴药品注册证书和注射用氨苄西林钠0.5g、头孢氨苄胶囊250mg的缅甸药品注册证书,为其进一步扩展海外贸易市场打下了基础。
“纵观已经做大的跨国企业,没有哪个是以抗生素为主的。”朱军表示,现在企业都在转型,寻找抗生素以外的方向是必须的。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李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