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彩娜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在全国范围内驶入创新发展快车道,北京中关村(000931,股吧)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广州国际生物岛、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武汉光谷生物城等生命健康产业园区崭露头角。
对于北京而言,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极强的创新活力,国家44%的重大新药创新平台落户北京,每年40%的生物医药成果诞生在北京。
而在曾以“睡城”著称的昌平区,生命健康产业也正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而在其中“打头阵”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已经悄然成为
地区新的“增长极”。
撬动地区新增长
医疗水平的每一次进步,无不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生物3D打印出血管、骨骼甚至甲状腺;脑起搏器开启远程诊疗先河;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误差不到1毫米……随着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在跨越式发展中诞生一系列成果,北京医药产业规模也快速提升。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北京市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152.8亿元,同比增长19.3%,已经赶超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利润总额。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在税收、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据了解,目前,昌平区集聚了600多家生物健康企业,涉及药物研发、医疗器械、医疗健康服务等领域,已经覆盖了大健康整个产业图谱。
但生物医药产业长期患有“三高”——“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正因为如此,进入创新活跃期的生物医药产业,特别需要园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产业服务。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相关负责人认为,在早期的孵化阶段,园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希望,能够用市场化的手段把政府的政策资源、资金资源更好地跟市场化做好对接和转化。
在分享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的成功经验时,上述负责人强调,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一是要有一批一流的企业入驻,不管是龙头性的领军企业,还是有创新活力的明星企业。二是要有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团队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园区要具有一流的生态体系,构建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四是要有一流的环境,包括商务配套在内的园区规划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五是要有一流的园区运营团队。“这个团队需要了解产业,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关系,了解产业链核心环节,这个园区缺什么,怎么补足,哪些是需要企业自己做的,哪些是通过园区运营平台能去实现效率的提升和价值的放大。”
打出“组合拳”
“拥有知识产权是生物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过硬功底。”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条法一处副处长邱福恩建议,企业打出专利链接、专利保护和数据保护的“组合拳”,积极跟进制度出台情况,在研发、上市、制度建设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提前谋划,做好准备。
除了知识产权这一影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外,生物材料进出口检验检疫也让企业十分头疼。
“进口一批特殊物品或生物材料手续繁琐,过了海关还要走检验检疫环节,高风险的特殊物品检疫又要到其他地区办理,真是下单容易到手难。”科研单位和企业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过去在传统的监管体系下,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从海外抵达北京,需要经过海关、检验检疫、卫生等多部门的监管和审批,才能通关放行。由于特殊物品和生物材料检验的复杂性和专业性,申请人有时需要在多个部门或是同一部门分布在不同区县的专业检验地点之间辗转,既费力又费时。
如今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中关村生命科学联合创新服务中心(iBio)宽敞明亮的联合办事大厅里,海关、检验检疫的报关、查验和放行流程全都能一站完成,科研人员不再需要东奔西跑、辗转多个部门。
据iBi o业务经理阎洛辰介绍,iBio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发起的全国首家“一站式”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和动植物源性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iBio建立了保税仓库、检验检疫监管中心,搭建一站式报关、报检和集中查验绿色通道,将口岸有效延伸至科研创新前沿,实现生物试剂耗材制品的“快报快检快放”。对于试点企业实行诚信备案制度、细分风险分类管理等措施,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监管压力,最终实现“口岸放行、平台查验、后续监管”的创新监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