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医药 > >> 广交会透出信息:医药外贸回稳向好

广交会透出信息:医药外贸回稳向好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医药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11-10 10:25:35
    医药网11月9日讯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健产业正处于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的重要阶段,医药贸易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国际化步伐加快,新的发展动能正在积聚,外贸呈回稳中向好的态势。在122届广交会医药及医疗保健展区,参展企业与采购商密切互动,中国企业的国际认知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

  医药外贸平衡发展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医药外贸总额84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0.71%。其中,出口436.78亿美元,同比增长5.61%;进口412.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6%。顺差24.03亿美元,同比下降59.8%。细分到三大类商品,中药出口额26亿美元,同比微降0.27%;西药出口额25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44%;医疗器械出口额156.84亿美元,同比增长2.29%。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孟冬平在广交会现场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今中国长期依赖低价原料类产品的局面已悄然改变,开始转向高附加值、体现高技术能力的产品。她表示,扩大医药类产品进口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医药外贸平衡发展的有效手段。1-9月,我国医药类产品进口额412.75亿美元,与出口额几近平衡,进口增幅高于出口11.05个百分点。其中,中药类与医疗器械类量增价跌,西药类量价双升。目前,我国进口产品以高端医疗器械、制药装备和西成药为主,与国内产业互补性较强,搭配合理,可有效改善国内相关供给,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差异化满足客商需求

  记者走访122届广交会医药及医疗保健展区时发现,参展企业对本届反馈乐观。与往届相比,欧美客商有所增加——这也是前三季度医药外贸的缩影。

  目前中国医药外贸在主流市场保持稳定,“一带一路”市场增长显著。前三季度,我国医药产品出口到22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为179.25亿美元、114.2亿美元和85.68亿美元,出口额比重高达86.8%。欧洲及北美洲是我国医药产品进口主要来源地,其中北美洲进口额同比增长17.73%,欧洲进口额同比增长18.05%。反映出欧美产品的优势依然稳固。此外,前9个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药贸易进出口双升,同比分别增长19.95%和5.75%,其中自伊朗进口增长144.32%,从土耳其进口增长94.72%,“一带一路”实践正在互利合作中扎实推进。

  记者走访广交会参展企业摊位时还发现,标准展位多由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占据,仅有数个特装展位为专业贸易公司。对此,孟冬平表示,经营差异化显示出专业分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

  事实上,随着外贸改革经营权逐步放开,外贸经营主体在不断更新,各企业正根据市场规律,寻找自己的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传统外贸企业曾经面临的阵痛——拥有的大量市场被生产企业切断,不再通过代理销售,但随着时间推移,专业外贸公司也找回了自己的优势,在整合资源、丰富品类满足市场需求、语言把握、市场跟踪等方面拥有独特优势。捕捉到市场需求后,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达成合作,在市场上各取所需。而今,传统外贸企业在渠道、人才、服务市场等方面发挥其综合竞争优势,生产企业更注重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在市场格局调整中不断发展。

  医疗器械升级在即

  此次广交会医保展上,合计有超半数为医用敷料及耗材(参展企业167家,占比33.6%)及医疗器械与设备(参展企业114家,占比22.9%)厂商。据介绍,口罩、鞋套等传统的无纺布产品逐步向各类手术包产品方向发展;缝合线产品采用进口材质的针和线,在国内组装,产品质量不输进口品牌,价格更具竞争优势;贸易公司产品线也开始向高端医疗器械升级。

  从前三季度进出口数据看,医疗器械稳中有进,进出口增速有所减缓,但长远看仍然很有朝气及成长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和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增势,前三季度先进医疗仪器及器械增长达10.8%。在广交会现场,也呈现类似的状况——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受到客户亲睐。

  在孟冬平看来,医疗器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其发展需要长期积累,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就产业本身而言,产学研融合的加深,正激发行业的创新能力,加上科技、医疗资源向医疗器械行业倾斜,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及研发实力都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在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医用辅料、植介入器械等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生产工艺、核心配件、关键质量标准方面实现自我突破,逐渐改变高端医械被进口品牌垄断的局面。

  环保趋严或遏制低价竞争

  针对今年环保核查严控成常态的现状,孟冬平坦言,国内环保监管趋严已有一段时间,通过政府治理,倡导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企业通过绿色生产制造,比拼产品质量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发展。在她看来,部分优秀企业在改造生产工艺、减少“三废”排放、升级污染处理设备等方面投入比较大,“从长期来看,应该得到很好的回报。”相较而言,环保处理能力、经营理念跟不上的中小型企业,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未来低价竞争的现象会逐渐被遏制。

  事实上,“史上最严”环保法确实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需要“三废”排放能力、污染治理能力很强的产品尤其突出——市场出现求大于供的现象。原料药类产品今年上半年出口价格呈明显上涨,从最新公布的海关数据看,前三季度已经上升1.7%,呈现明显的扭转态势。

  当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会相应作调整。从前三季度数据看比较乐观,大宗产品增长非常明显,氨基酸类同比增长了17.7%,维生素类上涨24.4%,镇痛类也增长了7.26%。随着市场需求回暖,产能供应会进一步恢复,原料药企业有望持续发展,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相关热词搜索: 外贸医药信息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