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药强国战略里,扶持主流药企以应对全球竞争成为国家共识。近日,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卫生部四部委联合设立的“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和“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三大医药类中央专项资金陆续开始向下拨款。华海药业、华东医药、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等企业获不等的支持。从资金流向来看,国家向相关产品的基础性研究和开发,临床短缺或亟需攻坚的技术、产品国际化等领域倾斜的意图明显。据悉,这三个专项的扶持资金预计接近30亿元。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用于生物药开发的千亿元专项资金及地方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种种迹象显示,在全球医药市场锐变及中国医改升级的背景下,中央大有在全球市场构建中国创造的决心和姿态。
助跑优质药企
对正在转型中的药企来说,资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天,有一批企业颇为亢奋。在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中,沃森生物获批8000万元、海正药业年产320万支抗体药物安佰诺产业化与国际化项目获得5000万元、华兰生物的疫苗国际化认证建设项目获5800万元,华北制药的抗体药物中试基地建设项目、武汉基因工程药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27个项目也有缘分羹;在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中,华东医药获国家专项资金6000万元,翰宇药业、绿叶制药、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等34家企业也将受惠,与前述两项一同获批中央财政扶持的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
从已下发的名单来看,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的基础性研究和产业化平台项目占据专项的大头,27个项目中有13个为基础服务和技术开发平台类项目,其余为具体产品领域的产业化项目,主要在蛋白和抗体类药物领域。获得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的扶持项目则侧重于专利过期药物的国际化发展,34个拟扶持项目中共有16项为企业产品国际化项目。
沃森生物董事长李云春拿到发改委的批复后表示:“中国的药企要做前沿性的研究和开发,资金往往是最大的难题,中央财政的投入不仅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更解决了创新企业的实际需求,对公司加快疫苗新产品产业化,提升产业化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注意到,在中央专项背后,地方也是风起云集。仅今年上半年,山东省就安排总投资110.8亿元的65个医药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并将14个医药技改项目列入2012年工业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做大本土企业必然成为国家鼓励的重点。”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俞雄说,按“十二五”规划,中央下拨100亿元专项资金以及300亿元配套资金用于“重大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科技专项,目标是到2015年成为后期研发大国,2020年医药产业进入世界前3位。“前景可期。不过具体如何实施,如何通过一系列专项来催生中国版的重磅炸弹药物,还有待政策进一步落地。”俞雄认为。
聚沙成塔
对这些专项,企业界表示,国家能逐渐加大对医药领域的投入总的来说是件好事。高兴之余,受访的企业也理性地提出了思考:中国庞大的医药市场,跨国药企仅靠几十个“重磅炸弹”级药物就占据了半壁江山,我国虽有数万个药物却没产生大品种。为何一向以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却难有自己的利器?他们认为,提振中国医药业资金扶持很重要,但仅靠给钱还远远不够。
从2011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投入为6429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仅为1.36%,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9%,这两组数据已是这些年来的新高。而2010年,十大国际领先药企1年的研发投入是我国未来5年重大新药创制资金的近10倍。形成反差的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诸多药物中,年销售额最大的也不足2亿美元。“中国的扶持政策过于碎片化,在一个从政策管理到企业发展都是以仿制药为主的环境下,创新效率问题亟待正视。”俞雄认为,国家扶持首先要有系统的设计,其次要有对潜力企业的选择扶持机制。
有企业向记者反映,目前国内药企绝大多数相对较小,有国家财政支持肯定是好事,可相对于具体项目来说仍是杯水车薪。而且项目审查及资金拨付周期长,程序繁琐,贴息资金到位与贷款使用进度难以一致,影响了中央投资对社会资金的带动作用,整个投入缺乏战略性设计。
对此,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就向记者坦承,目前困扰整个产业的头号障碍是缺乏统一规划。如新药研制,一边是大量国内空白尚需填补,另一边是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恶性竞争。“政策和资金支持不要撒胡椒面。在药品价格、医疗保障药品目录、医疗机构招标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意义同样重大。”事实上,上市后大型临床研究一直不是国家支持的重点,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药物做大做强的瓶颈。“要培育重磅炸弹,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大型临床研究必不可少。而上市后,大型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更大,费用也更高昂,很多企业难以承受,需国家在政策优惠、科研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系统扶持。”俞雄最后说。
来源:医药经济报 作者:马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