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多个城市出现甲巯咪唑片(又称他巴唑)“药荒”,有的城市甚至全城“一盒难求”,这种情况目前已缓解。目前,该药品产能达到全年12亿片,超过5至6亿片的需求。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等四部门举行新闻通气会,通报甲巯咪唑片市场供应情况。甲巯咪唑片是一种治疗甲亢的常见药,由于定价偏低,很多药企放弃了该药生产。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王黎明介绍说,在多方努力下,燕京药业从2013年7月份起恢复甲巯咪唑制剂生产,20天时间向市场供应6000万片。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生产2.3亿片。经技术改造后,每月能够生产原料药500公斤,可用来加工1亿片甲巯咪唑制剂。
据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吴海东介绍,2011年,药企生产了6亿多片甲巯咪唑,2012年市场未出现短缺。2012年药企只生产了4亿多片甲巯咪唑,到2013年中,多个城市出现短缺,患者如果购买同类国外药,价格要贵五六倍。
“调查发现,造成甲巯咪唑供应短缺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该产品市场价格偏低,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王黎明介绍说。北京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13年3月,燕京药业的原料药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证书到期,进行停产改造,原料药断供造成制剂生产停产。由于生产一瓶赔一瓶,燕京药业本已打算放弃甲巯咪唑生产。市场出现短缺后,燕京药业从大局出发马上恢复了生产。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医药价格处副处长罗艳介绍说,甲巯咪唑作为一种基本药物,每瓶(5毫克×100片)4.9元人民币的价格是2006年制定的,其依据是生产成本及市场供应情况。近年,人工成本逐年上升,该药定价未及时调整,甚至最低中标价低至1.48元,低于生产成本,使得企业生产积极性降低。
据了解,中国内地13家企业有甲巯咪唑片剂生产批件,3家企业有原料药生产批件。近年,企业陆续停产和半停产。2013年7月,燕京药业恢复生产,但也只有这一家企业仍在继续生产甲巯咪唑原料药和制剂。
“燕京药业的产能虽然达到12亿片,但为保障市场供应,应该有两家企业生产该药品”,吴海东说,为应对这种情况,将进一步完善国家医药储备功能,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若企业生产有一定变化,药品储备可以稳定市场供应。
在应对甲巯咪唑“药荒”过程中,工信部已经安排中央医药承储单位收储一定数量的甲巯咪唑,作为稳定供应的“蓄水池”。
实际上,不仅甲巯咪唑,还有其他基本药物也处于同样境遇。王黎明表示,解决基本药物断货现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目前四部门正在联合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定点生产试点”,选择一些用量小、临床必需的基本药物,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企业定点生产。
2014年,首批七种药品的定点生产试点将启动,甲巯咪唑就在第一批试点之中。但是,这些小品种药品的价格问题以及生产企业的补贴问题仍有待于继续解决。
罗艳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研究如何鼓励低价药品生产,从价格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既鼓励企业生产,同时又降低患者负担。
来源:药品资讯网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