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建筑 > >> 城市保障升级需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城市保障升级需打造特色文化“名片”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网   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8-30 00:00:00

  轨道交通率先发力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尤其需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而城市轨道交通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提升整个国家通行能力的关键。”近日,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财政与金融研究所所长胡方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衣食住行”四项基本需求之一,人们的出行升级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北京地铁的建设成本为6亿元/每公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会越来越高。城市中以及城市间轨道交通建设越早建成本越低,越容易形成网络,更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公共效益”,胡方俊强调。

 

  城市公共交通

 

  升级是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国将会出现大批中型城市、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未来每个省会城市都会集中当地10%-15%的人口。”胡方俊认为,城市人口将会出现爆炸性增长的情况,地面公共交通已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交通需求,因此,需要加快城市中以及城市群之间的轨道交通建设。

 

  日前,原铁道部总工程师、中华铁道建设新技术促进会会长华茂崑在第二届中国综合铁道产业高峰论坛上透露,目前已批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达到36个,到2020年我国轨道交通要达到近6000公里的规模,在轨道交通方面的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

 

  而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相关专家介绍,到2015年,全国城市规划交通总投资将达1.2万亿元。到2020年,将有40个城市建设地铁,总规划里程达7000公里,是目前总里程的4.3倍。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一线城市正在形成特大型城市,省会城市正在逐渐发展成大型城市,城市以及城市群之间都亟需提升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当前更加适用于城市的交通工具为轨道交通,应将更多资金投入和引入到轨道交通建设领域。这样,既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又能实现稳增长的目的。

 

  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堵车问题和尾气排放困境的根本出路,可以带动地铁沿线发展,缓解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房价高涨,是改变城市布局结构的重要手段。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为地方政府创造更多收入来源。

 

  轨道交通

 

  需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胡方俊表示,在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进程中,与公路、水路发展相比,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启动时间相对滞后。要想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需改变原有的投融资方式,实行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

 

  今年7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部署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铁路发展基金以及城际铁路等向社会资本开放,优先建设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及相关设施等。

 

  近年来,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程中,大规模集中投入资金与运营收益的长期性不相匹配比较突出。由于项目运营存在市场培育期,收益难以同步匹配建设成本的快速增加和大规模的偿债支出。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融资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投入,强调其公益属性;二是大量发行城投债,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三是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即PPP模式);四是“地铁+物业”的投融资模式。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应兼顾其公益属性与商品属性。”胡方俊建议研究项目代建制与信托投资资金相结合,降低项目投资门槛。比如用股权信托的方式来吸引社会资金,特别是用优先股补贴信托模式,这可以打破轨道投资对于资金门槛太高的问题。

 

  同时,胡方俊认为,破解社会资本进入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促进铁路管理运营收益的透明化,提高社会资本进入铁路行业的积极性。


 

  提到春城,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四季如春的昆明;提到日光城,就会想到日照充足的拉萨;提到冰城,自然会想到冰雪覆盖的哈尔滨,这些城市“名片”代表了城市的地域特征。当然,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只有一张地域特色的“名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名片”。文化“名片”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城市发展的亮点,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议确定了要加强市政地下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燃气、供热老旧管网改造等六项重点任务。

 

  笔者认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使投资硬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扩大了就业,有利于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但是,在加强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城市的软件建设,例如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明建设等也要跟上。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并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文化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广泛的智力支撑,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创新源泉,它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

 

  文化竞争力决定城市竞争力。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竞争力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富于时代气息和地域风格的文化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终极价值所在、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发展的重心是文化。

 

  城市建设重在创新,城市文化更要创新。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增强城市文化意识,用城市文化指导城市建设,突出城市性格特点。

 

  时下许多城市开始热衷于在央视及其它媒体做整体形象广告,宣传城市的文化特色,通过此现象,可以发现,我国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党政领导已经把经营城市品牌文化作为自己施政的重要内容。现在的理念不再是建立生产型城市,而是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定位城市发展目标,提高城市的综合水平,为城市经济找到一条最适合发展的道路,使有限的资源做到最佳的匹配,科学的发展思路决定着城市资源配置的过程和经济发展的速度。


来源:中国经济网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保障升级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