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在回顾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历程时,提出“改革就是拿刀割自己的肉,下一步要破解新的系统性的利益格局,尤其要破解政府部门的利益格局”这一言论。如果适用到房地产行业上,相信必定为大多数人所喜闻乐见。国内房地产调控历史可溯源至2003年,而如今严厉的限购政策则是自2010年起实施。从官方统计的商品房销售均价来看,调控政策的确止住了房价上涨的速度,然而由于其增速仍明显高于CPI涨幅,房奴们才普遍感到压力山大。我们不妨趁着这个机会,对2010年至今的调控历程稍作反思。笔者认为,旧有利益格局限制了保障房发挥其真正作用,以及限购政策从根本上违反市场规律,是导致措施失效的根本原因。
众所周知,决定价格的根本要素是供求关系。从政府的职责来看,理应是因应市场需求调整供应。而这些年来出台的调控措施,多是控制老百姓的购房需求。纵然考虑到民间的购房需求中有部分属于投机性质,纵然调控已逐步实现差别化,也难以改变其“一刀切”的本质。住建部部长姜伟新指出,在复杂的国情下,任何政策都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利益,只能满足大部分人的利益。这番话确实是出自肺腑,因为限购乃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吃大锅饭的时代已经过去,整齐划一的行政命令不能适应逐步市场化的中国。因此可以说,目前以限购为核心的调控政策无法根本性解决房价高涨问题。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最核心的一点是要平衡供求关系。而国家在2010年已经找到良策,那就是大规模兴建保障房。只有保障房建设按计划的数量落实到位,最底层劳动者、继而是夹心层群众的基本住房问题得到保障,商品房的投资性质才能逐步减弱,回归到最本真的实用功能上,而笔者相信,炒房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但为何多年来各地热火朝天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却仍然无助于楼价飙升?答案要回归到本文开头部分,那就是旧有利益格局没有被打破。保障房并不是赚钱的活,如果说必须有人心甘情愿去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那只能是地方政府。而事实上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是把任务强加给开发商去完成,这当中牵涉多重利益关系,自然就无法避免猫腻和阳奉阴违。
总的来说,房地产简单而言就是商品房买卖,买卖属于市场行为,不应该有过多行政手段去干涉。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员马凯评价山西推动煤炭资源整合重组时说,“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整合重组,是做不到的。近几年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保持了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但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难上加难。”这番话对于房地产行业亦然,只有政府正视了自己的角色,在政策制定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痛下改革的决心,才能真正改变百姓买不起房的局面。
来源: 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