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建筑 > >> 大陆记者眼中的台湾“绿建筑”

大陆记者眼中的台湾“绿建筑”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记协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6-09-30 10:19:53
 编者按:说到台北著名地标性建筑101大楼,其实它还有一个在业内很著名却不为一般人熟知的“标签”——世界最高“绿建筑”。那么,什么是“绿建筑”?它离百姓生活有多远?台湾还有哪些“绿建筑”经典案例?近日,中国记协组织大陆媒体从事相关领域报道的专业记者赴台进行专题采访。我们截取了其中的采访片断,希望能为大家普及一把“绿建筑”知识。

    什么是“绿建筑”?

    环球时报记者杨沙沙:什么是“绿建筑”?“绿建筑”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美国绿建筑协会院士、台湾绿领协会理事长陈重仁:说到绿建筑,多数人认为就是在建筑物周围种些绿色植物,或者是在建筑物中安装节能设施,这些理解都对,但很不全面。对普通百姓而言,理解绿建筑至少需要考量绿化、能源、水、低碳材料和舒适度五大要素。

    台湾“绿建筑”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合格级、铜级、银级、黄金级和钻石级;大陆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美国“LEED”评价等级分为合格级、银级、黄金级和白金级四个等级。

    中国环境报记者岳跃国:评价一个“绿建筑”有哪些指标?“绿建筑”在台湾和大陆发展的整体情况如何?

    陈重仁:评价一个“绿建筑”有四个大指标:生态、节能、减废、健康,可进一步细化为九大指标,即生物多样性、绿化量、基地保水、日常节能、二氧化碳减量、废弃物减量、室内健康与环境、水资源、污水与垃圾改善。“绿建筑”在台湾发展已有20年左右时间,有一些“绿建筑”的经典案例,对百姓的相关观念教育也已渐入人心,并且已经从输出案例逐渐转化成输出设计能力;大陆的“绿建筑”发展起步比台湾晚了10年左右,但发展势头很猛、速度很快,政府采取了政策支持、经济补贴等措施大力推进,力争在2020年达到城镇新建社区绿建筑达到50%以上,这是很大的力度。

    新民晚报记者刘伟馨:“绿建筑”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有哪些影响?既有百姓住宅如何能改造成为一个“绿建筑”?

    台湾“绿建筑”发展协会秘书长许铭文: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以节电、节水为核心的节能、减排是发展“绿建筑”的重点,这些都是比较容易接受和做到的。对百姓的绿色教育非常重要,因此一些“绿建筑”的经典案例常常被用来组织百姓参观学习,同时还有一些专门的训导老师作一些讲解和宣传推广。从实践层面,目前正在主推的是“社区绿屋顶”计划,即通过在住宅楼的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板达到节电目的,通过“屋顶家园”计划在屋顶用盆栽式的方法种植绿色植物达到降温、美观的效果,同时在建筑和装修材料上力推“绿建材”,达到节能和环保的效果。

    台湾“绿建筑”经典案例

    案例一:在台湾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桃园三厂,记者们看到,只要在现有的电梯设备上再加装一个电能转换系统,就可以将电梯在上上下下运行时产生的动能和势能转化为电能,并入大厦的电网后可以达到节电的目的。一般情况下,节约下来的电能两到三年就可以抵上投入的设备成本,再往后就可以产生实在的节电效益;而在大型商场和医院这样电梯使用频率更高的地方,只要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案例二:说到台北101大楼,大家一定都知道它是台北地标性的建筑和著名的旅游景点,因为它曾经在长达5年多的时间里都是世界最高的建筑,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同时也是获得美国“LEED绿建筑”既有建筑类最高级别白金级认证的世界最高绿建筑。在大厦的地下五层,记者们看到多达24个类别的资源回收和全封闭的垃圾处理系统,既高效节能又环保健康。

    案例三:在绿树环绕的北投公园内,记者们看到一个与公园环境融为一体的台湾首座“钻石级”绿建筑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北投分馆,整体建筑以钢材和木材建筑为主料,配合大片落地窗采集最大量的自然光,生态屋顶上设有太阳能发电板和缓坡大草坪,可有效节能及回收雨水。

    案例四:在南投的大片山林中,记者们看到一所因台湾“921大地震”损毁后重建的南投县内湖国民小学。这是一所以发展生态教育为目标的森林生态小学,全校采用木构造建筑,建筑上多为就地取材,保留校地原始杉树林遍布的风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孩子们每天都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中学习。

    记者怎么看“绿建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记者杨宾:“绿建筑”必须理念先行,重在教育。台湾经过20年的发展,“绿建筑”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相关配套制度已经初步建立,比如在台北、高雄等地的新建筑已有相关条例规定,必须要符合至少是“铜级”标准的“绿建筑”,而“绿建筑”的发展也带动了“绿建材”的发展,目前在台湾室内部分采用“绿建材”的已达40%以上,室外部分也已达到了10%。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记者吕春璐:“绿建筑”必须统筹考虑,有所侧重。“绿建筑”是集生态、节能、减废、健康于一体的完整系统,在新建一座建筑时就要从整体设计到施工建材再到后期维护都要有“绿建筑”的理念,在整体设计上统筹兼顾且相互配合,才能浑然天成,使得“绿建筑”达到最佳效能。而对于既有建筑,则需根据该建筑的地理环境、现有空间和材料,以节能和减废为核心,让既有建筑“绿起来”。

    北京青年报记者蒋朔:“绿建筑”必须精心设计,注重细节。一个占地不大、投入不多的电梯电能转换装置就可以节约大量电能,一个垃圾处理就可以细化到雨伞都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回收分类,一个缓坡回廊的设计就可以让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师生们在雨天都可以便利地在学校内自由通行,这些细节之处值得我们很好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 台湾记者大陆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