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住宅涵盖了产业化、工业化、工厂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典型国家的案例来看,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成就,起因是工业革命和城镇化。而发达国家装配式住宅的发展,实质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满足大批量、快速建造;二是发展阶段,在质量和多样性方面进步较快,效益明显提高;三是成熟期,转向了低碳化、绿色发展,成为绿色建筑主力军,而且材料可回收利用。
技术体系转变引领新风向
在谈及国外装配式住宅的使用情况之后,我们也自然会关注国外针对装配式住宅设定的制度体系以及技术方案等。针对这个大家都关心的关键话题,业内专家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目前国外装配式住宅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从闭锁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从湿体系向干体系转变;从只强调结构的装配式,向结构装配式和内装系统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在装配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原来的闭锁体系强调标准设计、快速施工,但结构性方面非常有限,也没有推广模数化。而在转向开放体系之后,装配式住宅的思路被拓宽了,针对建筑增添了更多的可能。
在原有的湿体系当中,装配式住宅在施工现场对接口必须要现浇混凝土,而干体系就是螺丝螺帽的结合,其缺点是抗震性能较差,没有湿体系好,但是在施工的环境污染等方面,要较湿体系更优。
在装配式住宅的信息化应用当中,更多的是针对结构设计和数字化模型搭建等方面。其实,结构设计是多模式的,一是填充式,二是结构式,三是模块式,目前模块式发展相对比较快。
加速房地产业工业革命
近年来,流行于欧美国家的工业化绿色建筑正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随着政策驱动,建筑工业化企业不断涌现,工业化建筑产品也开始在地产开发、建筑等领域广泛使用。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指引,我国的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迎来了新曙光,装配式住宅则是产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据介绍,发展装配式住宅,可以改善结构精度、渗漏、开裂等质量通病,提高隔声、保温、防火等性能,便于系统维护、更新。
我国装配式绿色住宅存在的发展瓶颈
一是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技术标准尚未建立,试点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
二是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比传统方式成本每平方米高500元左右。有关专家认为,“原因是未形成大规模生产,规模效益无法体现;同时,工业化生产属生产企业,构件工业化生产产品要交纳17%的增值税,增加了生产成本。”
三是具备总承包资质的企业目前不具备专业化生产能力,尤其是装配式住宅生产、安装的能力不足,少数具备能力的企业又无承包项目资格,造成专业化公司还要挂靠,增加管理成本。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为了促进我国的装配式住宅发展,一定要加大科研投入,突破关键技术。加强高强度、自保温、阻燃、长寿命、可循环、健康 吸附污染 的轻型建材开发;要加快项目建设体制改革,创造有利于装配式住宅发展的市场环境。特别是加快绿色施工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进程,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淘汰技术力量薄弱、挂靠、分包小队伍,促进建筑业结构调整。此外,还要扶持和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和集群,激发市场主体推进装配式住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方面考虑,装配式住宅也将成为房地产业工业革命的引领者。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潜力非常大,节能效果很好,而且对克服PM2.5空气污染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我国还要建大量的建筑,仅依靠大量劳动力已不再可行,建筑质量无法保证,成本也在上升。所以,我国现在发展装配式住宅正当其时。
来源:能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