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食品 > >> 洋奶粉质量问题持续发酵乱局期待真英雄

洋奶粉质量问题持续发酵乱局期待真英雄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8-26 00:00:00

  洋奶粉质量引发的问题还在发酵。日前,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从新西兰Westland公司进口的两批乳铁蛋白中又被国家质检总局检出硝酸盐含量异常,虽然因发现及时产品未进入流通消费环节,但整条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人士还是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懈怠。连日来,国内陆续发现的一系列洋奶粉有毒事件已经将洋奶粉高质量神话击成齑粉,中国奶粉行业再次动荡不堪。

 

  市场终端的消费者自是早已苦不堪言,包括达能、娃哈哈、雅培等等诸多乳品企业也跟着深受其害。其实,这些企业巨头自身无不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纠错体系,而且,以与奶粉巨头恒天然合作的企业为例,相关乳企与恒天然合作条款中一直明确具有防范原料质量风险的及时告知义务,但对恒天然此次肉瘤杆菌的发现,一整套看似科学的体系并未发生应有的作用。

 

  与以前的一些事件不同,此番洋奶粉中检验出的肉瘤杆菌致使大量的浓缩乳清蛋白粉原料受到污染,但会不会有孩子因此而染病尚不得而知。奶粉市场为什么会是这样?

 

  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

 

  1993年,国际乳业巨头达能、帕玛拉特、卡夫、雀巢等大鳄纷纷投资中国。1999年,中国乳品行业开始进入国外市场梦寐以求的“黄金十年”。激烈的竞争唤醒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直到2008年奶粉事件爆发。

 

  让业内不堪回首的2008年奶粉事件最初即是由已经不复存在的国内奶粉巨头三鹿集团引爆。其实,彼时的三鹿集团,已经打上了此次洋奶粉事件始作俑者“恒天然”的烙印——2005年,恒天然收购了三鹿43%的股份。

 

  三鹿股份为什么会被收购?自然是因为缺钱。更何况,能够和强大的世界奶粉巨头恒天然联姻,是多少人做梦都不曾想到的,即便是三鹿集团当时稳坐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头把交椅”。

 

  总部位于新西兰的恒天然一直位居产业链上游,靠传统的奶农合作社提供低附加值乳制品供应商起家。在产权上,它属于新西兰1.1万名奶农所有,控制着当地95%的奶源。在这方面,恒天然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低价优质的奶源是传统合作社乃至整个新西兰乳业的基石,七分原料三分工艺,奶源才是这个行业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随着中国市场的急速扩张,奶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许多奶企开始寻求赚钱的终南捷径,即不用自建奶源,直接从国外进口乳清蛋白粉,用干法工艺生产奶粉。这种急于求成的投机极大地伤害了养殖业,因为“企业没人愿意去养牛了”。“5年之中,奶粉的终端售价翻了一番,恒天然也从中国第四大客户跃升为最大客户,进口量增长了近5倍。”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

 

  成批成批的中国奶企去新西兰引进奶源。雅士利、美赞臣、惠氏等奶粉企业均是恒天然的合作伙伴,广告商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标榜新西兰奶粉的纯净和完美。

 

  殊不知,自从2001年恒天然长期保持的世界最低牛奶生产成本被阿根廷打破之后,新西兰就开始不惜代价哪怕是牺牲国内竞争市场也要换取乳业议价能力和全球市场份额,收购中国奶粉老大三鹿集团重整奶源乃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部分。2007年,恒天然在河北唐山建立起在中国的第一个牧场,从一个产品投资者变成一个产业投资者。由于“地方政府盲目要政绩,恒天然深度染指中国乳业”。

 

  2009年和2011年,掌握定价权的恒天然通过两次提价,造成了全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扬。而尤其为人所诟病的是,在数次事故中,恒天然均涉嫌瞒报迟报——2011年9月,恒天然在牛奶抽检中发现含有双聚氰胺,2012年1月才公布;而此次肉毒杆菌事件也是4个月后才公开。

 

  “或许肉毒杆菌的涉事企业无人敢言,因为上游奶源在人家手里”。据记者了解,恒天然的中国战略根本不止是在中国建几个规模牧场,而是更多。

 

  谁与抗衡

 

  目前,国内拥有128家乳品企业。按照有些企业的现行模式,如果乳品企业完全依靠进口乳清蛋白粉来生产乳制品,除了丧失市场主动,无疑还将完完全全丧失监督权。而市场监督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恢复公众信心对于中国乳品业来说,确是当务之急。在此之前,部分消费者通过国外采购和代购、港澳扫货的“拖奶”现象,以至于香港特区政府为了保障本港儿童的奶粉供应,专门颁布了“限制婴幼儿奶粉出境”条例。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还因此下发过婴幼儿奶粉的购买限制令,一些超市、药店中甚至专门用中文标示限购要求。而事实上,相关调查表明,不少家长都热切期待着孩子能吃上放心的国产奶粉,毕竟,进口品牌的价格高于国产品牌近1倍。有消费者直言:“真心希望‘拖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这全要仰仗质监部门的严格把关和内地奶企的良心……”

 

  人们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有待提升,是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奶粉标准立足于保障我国婴幼儿营养需求,考虑行业生产和监管能力等实际情况,部分指标要求比国际标准更严格。”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陈锐表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是各国制定本国标准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基础。由于不同国家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不同,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具体标准。比如,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对婴儿配方食品中的乳糖含量没有要求,我国标准则要求乳基婴儿配方食品中乳糖含量必须占碳水化合物含量90%以上。我国还规定,在配方奶粉中不得使用氢化植物油等外源性材料。

 

  据一份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国产奶粉的抽样检测报告中显示,在其抽检样品的25个品牌中,包含国内生产的国内品牌13个、国内生产的国外品牌3个。受检的这16个国产奶粉品牌的主要营养指标、微生物指标、矿物质指标等20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而且实际检测数值都非常好。据悉,国内一些大型龙头乳企在执行先进的产品标准的同时,原料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技术装备先进和质量保障体系完善,都促使产品质量呈现飞跃式提升。奶粉行业专业人士认为:“目前国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状况是历史最好时期,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以伊利奶粉为例,目前,伊利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主线,已经形成了“四标一体”综合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率先通过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认证。近年来,伊利累计投入5亿多元,配置各类精密检测仪器1100台,监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原奶收购到产品出厂,需要完成的各项检验检测指标累计达899项。

 

  众所周知,中外地域、生活习惯的天然差别,导致了中国婴幼儿的体质相对于国外儿童来说有着特殊性。而由于进口奶粉虽然名目繁多,却并非是针对中国宝宝的营养需求研发,因食用洋奶粉而出现种种不适的消息屡见报端,有关这方面的投诉也一直居高不下。国内乳品专家认为,因为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不同、种族不同、膳食结构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基因种群,并决定了他们从外界摄取营养元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产生各自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婴儿食用其他种群的配方食品将产生营养吸收偏颇的情况。

 

  事实上,中国乳企一直在进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研制,力争为中国宝宝提供最合理的膳食。如伊利奶粉早在2010年,就率先成立了国内首家真正建立在母乳数据研究基础上的母婴营养研究机构——伊利母婴营养研究中心。这家科研机构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国母乳研究数据库”,由来自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安全所、中国营养学会、南昌大学等国内顶级机构以及荷兰Lipid Nutrition、新西兰皇家农业研究所、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等国外权威院所,共同进行母婴营养研究。该中心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中国宝宝提供最适合自己的优质营养,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宝宝定制真正专家级、专业级、专属级的营养食品,按照中国宝宝成长各阶段的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提供适合宝宝各成长阶段的关键营养。

 

  更新的制度设计

 

  在婴幼儿奶粉已日益成为广大婴幼儿的必需主食的背景下,在毒奶粉事件接连发生之后,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将婴幼儿奶粉质量的管控提升到顶层设计的层面。

 

  会议指出,婴幼儿奶粉的质量安全,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当前要把提升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水平作为突破口,把优质国产品牌树起来,使消费者的信心提起来。会议要求,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二是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婴幼儿奶粉质量,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三是开展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专项行动;四是严格生产经营监管,落实企业首负责任;五是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标准体系,强化对市场上销售的婴幼儿奶粉的检测,公开、透明、规范发布信息。

 

  8月上旬,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3版》征求意见稿,审查细则主要提出5个要求:一是要求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和GMP管理体系“优良制造标准”,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二是要求有自控奶源;三是要求企业有研发能力;四是全面提高了管理要求,特别是原辅材料的采购要求;五是全面提高生产条件的要求,如提高了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生产用水要使用纯净水等。

 

  与此同时,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了12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名单及相关信息,国家食药监总局将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再审核再清理和产品信息备案工作,进一步清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规范产品信息和包装标签。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新出的细则征求意见稿,主要是生产企业从奶源到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等方面要求细化。

 

  在政府层面紧锣密鼓出台系列政策的同时,企业方面开始积极回应。国内一些奶粉企业,其实已经向消费者乃至各界人士打开工厂的大门,让人们亲身感受国产奶粉的生产过程,亲眼见证企业在奶粉质量管控方面的严苛程度,用产品品质的号召力帮助消费者重拾信心。

 

  “其实,质量过关,价格亲民,最适合中国宝宝,国产奶粉在各方面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人们仍然对国产奶粉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心,个中原因,除了消费心理对于进口产品的‘迷信’这一固有的定势之外,也与国内奶粉企业对自身质量、安全品质的传播不足不无关系。”一位参加“同是父母心见证好品质——伊利品质鉴证之旅”的奶业专家说。

 

  不只是伊利,据悉,国内一些大型乳企由于执行了先进的产品标准,奶粉质量都符合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充分传播国产奶粉的品质,对于进一步强化消费者的信心大有裨益。这一点已经引起了国内奶粉企业的重视,纷纷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国产奶粉品质的宣传,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市场信心源于品质构建,而务实和开放,则是成就品牌的基石。”中国农业大学一位畜牧业教授说,奶粉企业敞开工厂大门,让消费者享受知情权和监督权,“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当事企业品牌的成长,对于整个国产奶粉行业的发展来说,也是益处良多!”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相关热词搜索: 奶粉质量问题持续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