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厢,洋奶粉正接受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另一边厢,价格平静了许久的国产液态奶,最近却吹起“涨价风”。记者15日从多家大型超市获悉,国产乳业巨头蒙牛和伊利的部分产品不约而同提价,涨幅在5%至13%之间。
优质奶粉越来越稀缺了,尽管奶水很贵但国人照常得吃,特别是对于婴儿来说奶粉就是“娘”。因了健身素质,因了孩子食粮,奶粉的市场是不愁销路的。最先是国产奶粉失信,人们转而购买相对昂贵的羊奶粉,现在洋奶粉爆出了问题,加之也有毒害的现实,使人们重新审视国奶的好处。前不久,国奶企业弄出“奶粉新政”全行业管理兼并升级的新闻,主旨是壮大国奶民族自信,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这些都是好事。
然而,国人也很忧虑,担心国内奶粉企业大吃小兼并后会造成新的垄断。这不,还没过多久就似乎有了“应验”。洋奶粉正接受中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后,国奶企业一统天下的好日子就来临了?失去了洋奶粉的竞争对手,这便轮到我国奶粉“扬眉吐气”了。7月底,蒙牛和伊利的部分产品就已开始涨价,其他企业也在蠢蠢欲动。
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专家表示,7八月的国内奶源价格确实比6月有所上升,但最好的原料奶的价格升幅也不过7%,如果平均一下整体原料奶的升幅,肯定低于5%左右。而实际涨幅却在5%至13%之间,显然不靠谱。因此,这次蒙牛和伊利的涨价确实有些借题发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也应纳入“反垄断”掣肘。
国奶企业不能自持“有奶便是娘”的霸气,干着伤害经济民生的行为。发改委、物价等有关部门对奶粉涨价要加强监管,防止其“持奶挟价”的走向。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的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奶粉涨价须报请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对婴幼儿奶粉价格及时启动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防止其价格不合理上涨。
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认真开展奶粉市场价格检查和巡查,重点检查婴幼儿奶粉价格,当然也要重查液态奶,坚决打击趁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的行为。对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变相抬价,以及不执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等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严厉制裁,对典型案件要予以公开曝光。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