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部分人看来,标准的高低就决定了食物的“安全程度”,所以标准应该是越严越好。事实上,标准的高低并不像公众所理解的那样,即使是纯净水的标准,我们也不会要求它所有危害物质都不得检出。
所以,问题变成了如何将标准确定在一个合理的值,从这个层面来说,标准也还是可以“越严越好”的,比如说尽可能趋近于不得检出。只不过,这时候我们一方面要遵循食品科学本身,另一方面,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食品生产方式与水平都和国外有诸多不同。
在谈到这个“合理值”时,首先要明确的是有害物质与健康的关系。所谓的有害物质五花八门,包括微生物、化学物质、天然毒素等,对于某一类危害特别严重,尤其针对敏感人群的情况,比如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几种重金属残留,一般都不得检出。
除了理论上的分析,更显而易见的是标准对食品企业的影响,如果一项标准严到现有的大部分企业都生产不出来,或者要花费很大的代价才能生产出来,这样标准很难被执行,最后的结果无非是企业阳奉阴违,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后反而催生出“假冒伪劣”产品。
对于公众来说,更要看到,过严的标准会造成不必要的食物浪费,比如大米中的黄曲霉毒素、重金属残留如果无限提高,就会有相当多的大米被判不合格;严苛的标准还会造成企业生产成本、检测成本的升高,这些费用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但它们可能是完全不必要的。
总之,食品标准是一个体系,需要综合考虑,它的本质是在保障公众健康和发展食品产业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点。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以某一项指标来谈标准的高低是有偏颇的,同样以几个标准来论断中国是否低于国际标准也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也明白,标准数值上的高低,确实是一种重要的衡量,只不过政府和企业要做的是从多方面提升食品安全,而不是满足公众对食品标准的非理性期望。
来源:糖酒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