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风波未散,“勾兑门”疑云再袭,著名酒企枝江酒业最近被质疑用食用酒精勾兑冒充纯粮酿造,又牵出国内酒业另一争议——“原产地”之谜。
面对焦点——基酒产能与成品酒销量严重不匹配,枝江酒业回应称,枝江酒业从外省购买部分基酒,旗下只有少数低端产品使用食用酒精勾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原产地”不断越界,产地其实并不“地道”。
“原产地”白酒并非“当地产”?
2005年7月,我国正式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指的是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在地理标志产品名录中,不少白酒榜上有名。我国对于酒类“地理标志产品”的水、酿造过程、生产工艺等的强制性规定严格,细致到“酿造勾调用水需取自某一个泉”,酿造环境必须“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等。
然而,随着销量猛增,不少酒企遇到基酒产能不足问题,因此选择在外地购买基酒,有的甚至用食用酒精勾兑,“半成品”生产的白酒模糊着“地理标志”。
查询公开资料和企业年报可以发现,有些拥有“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白酒企业每年采购食用酒精超过几万吨,有些半年采购额就高达五千万元。例如,2012年,古井贡酒在其半年报中披露,花费四千余万元采购食用酒精,跌入舆论漩涡。古井贡酒方面最后承认,低端酒使用食用酒精勾兑,这是业内普遍做法。
“从其他地方买的酒精,勾兑出白酒,产地还能标注‘古井’吗?”上海酿酒专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说,如果一瓶酒上原料里标注了酒精,或者酿造过程实际上是用酒精勾兑的,却又同时标注了“地理标志产品”,肯定是“问题产品”。
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认为,不仅是“酒精勾兑”,还有“外购基酒”,都明显不符合“地理标志产品”的国标。如果仍然标注“原产地”,就涉嫌违规宣传、误导消费者。
“原产地”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傍原产地”的又何止是白酒?知名红酒进口商卡斯特公司总经理潘汝显说,红酒也是其中的重灾区。
潘汝显介绍,原产地管理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名酒管理的一种重要管理措施,对于品质保证、产品质量是重要手段,譬如法国对于红酒就有产地管理规则,只有这类葡萄酒才能标明产地。此类葡萄酒比普通的餐酒价格高两三倍。
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国内很多红酒企业,虽然也标榜原产地,然而原料实际上来自于天南地北,有的还大量进口原料,勾兑后以产地酒出品,这是行业潜规则。
白酒行业专家铁犁说,原产地保护执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浑水摸鱼的现象。加之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导致管理并不严格。从茶叶到水果,从调味品到水产品,“傍产地”的现象也很常见。
一些受到保护的企业发现不需要提高品质,只要“躺着”发售“许可产品”,就能轻松赚钱,这种做法最后只会“自毁长城”。
国内酒业须“正本清源”降虚火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旦得到确认和公告后,其声誉会得到很大提升,相应的效益也会显现出来。在专家看来,滥用“地理标志”这一“金字招牌”现象频频出现,必须严加治理。
国外对于造假或者鱼目混珠的行为,违法成本极高,可能会被驱逐出这个行业。吴建华说,我国应加大对“地理标志”的后续监管力度,建立“失信者”黑名单,对肆意标注“地理标志产品”的做法坚决制止。
酒业也要降虚火。“国内白酒产能过剩严重,散乱突出,企业从3万多家压缩到1万多家,预计本轮大调整还要淘汰一半以上。”铁犁说,随着国家标准规范的进一步加强、产业集中度的增加,将来骨干企业主导、约束原产地规范化的趋势会加强。
来源:中国葡萄酒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