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食品 > >> 洋奶粉接受反垄断调查 国内奶粉要自强

洋奶粉接受反垄断调查 国内奶粉要自强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7-05 00:00:00


  洋奶粉企业肆无忌惮涨价的日子已经结束。美赞臣、多美滋、惠氏、雀巢方面均向北京晨报记者确认,公司目前正在接受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

 

  建议

 

  自强才是最有力反垄断

 

  发改委方面表示,在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奶粉价格偏高,存在对经销商和零售商的价格控制行为,排除和限制了市场竞争,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其实不用发改委调查,洋奶粉价格偏高已经成为民众共识,但也普遍被民众接受,这从洋奶粉的销售量上就可以看出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洋奶粉借机牟利,奶爸奶妈们花高价买安全,宁愿伤钱也不愿伤身。

 

  “支持国货,我爱中华”,笔者很想喊出这个口号,但看到桌子上给宝宝买的美素奶粉,我无语了。300元一桶的奶粉曾一度让孩儿他爸牙疼都不敢看医生,但是咬咬牙,我们认了。如今在国人心中,奶粉质量是与大品牌、纯进口、高价位画等号的,这让洋奶粉涨价涨得理直气壮,放着这么好的牟利机会,不涨才是傻子呢。正因为“国产奶”的不争气才让“外国奶”如此大牌,是“国产奶”惯坏了“洋品牌”。

 

  洋品牌垄断市场,无疑会给中国品牌、中国经济带来创伤,政府反垄断是为了国产企业,也是为了诸多买家,但是相比之下,国产奶粉走上自强之路,才是最有力的反垄断。否则针对洋品牌的调查、改革,只能是扬汤止沸,无济于事。

 

  打破洋货垄断,唯有国货自强不息,谁买东西不想买个质量,买个安心?中国奶粉企业应看到消费者的需求,真正重视消费者的意愿,产品质量是商业的基石,群众口碑是企业的支柱,少了这两样,企业就失去了活力,不堪一击。政府也要积极投入到重建国产奶信心中去,帮助的方法唯有把好质量关,督促国内乳制品企业成长,不要因为现在对地方企业的一时疼惜,断了企业发展的后路。让洋奶粉垄断倒逼国产奶粉自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王琦

 

  呼吁

 

  期待能使奶粉价格下降

 

  此次奶粉企业价格反垄断调查,主要是针对进口品牌,从市场份额和销售价格来看,被调查的企业均处于前列,行业影响力也非常大。而通过数据也可看出,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到现在,进口奶粉平均涨价幅度已经超过60%,其中有多款相同品牌、容量的进口奶粉国内外价差已超过两倍。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大陆市场上奶粉零售价太高,消费者被迫要额外支付一大笔费用,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进口奶粉之所以敢卖高价,年年找各种理由轮番涨价,就是看中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意识很强,对进口奶粉的信任度更高,为了孩子健康着想,再贵也要买。进口奶粉能够占据市场主流,主要受益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国产奶粉因质量问题陷入信任危机,无法与进口奶粉抗衡。甚至于为谋得一席之地,国产品牌奶粉也纷纷打出使用进口奶源的旗号,以至形成强化效应,进口奶粉的地位愈发稳固,对市场价格的把控能力也越强,并从中获取巨大的溢价空间。

 

  无论从市场份额、国内外产品价差还是价格掌控能力来看,进口品牌奶粉均有垄断操纵之嫌,发改委对其发起反垄断调查,乃是合情合理之举。虽然反垄断来得晚了点,但还是能够发挥出一定的威慑力,按照此前白酒反垄断结果来看,巨额罚单开出以后,企业还是老实很多,市场走向也发生了逆转。而从消费者的立场看,对奶粉反垄断密切关注,就是希望能够将奶粉价格打下来,使其更贴近居民消费水平,而非搞成奢侈品来卖。

 

  近期,政府针对奶粉行业频频出台各种政策,目的就是清理整顿乳业乱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让消费者可以喝到放心奶,享受到价廉质优的奶粉。可见,发改委采取的反垄断措施,实则是在大棋局下的重要一步,借此机会敲山震虎,逼迫奶粉企业放弃高价营销模式,回归至理性市场竞争,将奶粉的不合理利润拉下来。

 

  江德斌

 

  反思

 

  警惕“罚后便涨”现象

 

  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控制着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话语权是洋奶粉屡次提价的支撑。“目前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约为350亿,其中洋奶粉的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从某种意义讲,在缺乏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国内洋奶粉过高的价格,使得国内消费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对于反垄断调查结果,应当坚持“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调查甚至处罚之后,奶粉价格不降反升,使消费者没有享受到公正的待遇,那么监管层面就应当进行反思。2011年,面对调控物价的巨大压力,以及涉嫌价格操控的指控,先有发改委的约谈,后有相关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不涨”承诺,并对擅自涨价的联合利华开出了200万元的罚单,但随之相关企业便顺势而涨。

 

  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对垄断、操纵价格行为的高度警惕,以及对市场的监管严格,反垄断条款和处罚的严厉,国内的监管则相对宽松,无论是从立法层面,还是执法环节,对于操纵价格等行为都施之过软,甚至上演了“罚后便涨”的现象。如果此次调查,未能挤去暴利的泡沫,让价格回归常态和理性,使消费者从中真正获益,那么反垄断便没有达到令人信服的效果。

 

  敢不敢反,善不善反是一回事,“反得怎么样”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是电信领域的反垄断,还是白酒行业,只进行了数十起调查的国内反价格垄断,其能力建设明显偏弱,与国内庞大的市场规模更是不成比例。在无法做到全面突破的情况下,抓住一个点“痛打深挖”,是当前最好的选择,也是公众的最大期待。如此看来,洋奶粉反垄断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唐伟

 

  延伸

 

  不止洋奶粉涉嫌垄断

 

  从目前的经济生活现实来看,涉嫌价格垄断应该被调查的企业,远不止洋奶粉,应包括众多跨国企业和国内企业。

 

  以智能手机为例,国内高端手机市场已被苹果、三星等国外手机品牌垄断,是不争的事实。而从价格表现来看,中国市场价格偏高明显,一款16GB版本的iPhone 5手机,中国市场的价格就比美国高出23%,一款三星Galaxy Note 8.0手机,也比三星在美国的售价高出30%多。虽然不同市场实行差别定价,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但这些企业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及联合运营商,实施了针对中国市场的不公平高价以牟取暴利,是应该被调查的。

 

  《反垄断法》颁布实施5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共对50多起重大价格垄断案件开展了调查,其中既有对三星、 LG这样的国外企业,有奇美、友达等台湾企业,也有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大陆企业,还有广西米粉行业、浙江富阳造纸行业、广东海砂开采行业等区域企业,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已经取得的成效警示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近年来,舆论呼吁进行反价格垄断调查,比如,农产品恶炒、焦炭业减产保价、旅游风景区“占山为王”涨价、日化巨头集体涨价、食用油集体涨价、成品油市场……但几乎都没有了下文。这说明,我国的反价格垄断,还存在明显的“选择性”,选择危及民族产业安全的外国企业,选择触及经济政策底线的企业,选择已经忍无可忍的企业,而对更多或明或暗的价格垄断现象,却往往选择了视而不见。实际上,我国目前价格垄断的重灾区,是由政府行为引起的价格垄断问题。比如,政府通过竞标拍卖引起的河道采砂、短途汽车客运的价格垄断,指定服务的定点照相、机动车检测、车辆挂牌等价格垄断,以及石油、通信、银行等国家垄断企业和水、电、气等公共产品提供企业的不断涨价问题。

 

  对洋奶粉开展反垄断调查是应该的,而对更多各种各样的价格垄断行为,也应该及时亮出调查之剑。

  

来源:北京晨报  

相关热词搜索: 奶粉接受反垄断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