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企业内近来掀起的证券化热潮突遭寒流。如果说之前是看中白酒价格高筑和年份酒概念盛行的契机,但如今从高端到低端,白酒价格可谓一落千丈,加之年份酒也屡屡被曝出造假问题,进而酒企进行白酒理财交易的热情也受到牵连。对此,有投资者反映,在当前形势下,企业只有做好风控和售后服务等工作才能留住投资者的心。
白酒证券化热潮
受诸多因素影响,近两年白酒行业整体步入调整期,消费市场需求萎缩,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在此背景下,部分酒企尤其是地方酒企渴望借助白酒证券化这一道路在销售量和资金流方面有所收获。
据初步统计,2011年以来,全国已经有香港、天津等地超过10家酒类交易所上线,主要业务是开发各类纸白酒投资产品。所谓白酒证券化,就是把白酒商品当做股票去买卖,投资者既可以进行虚拟的交易也可以要求实物交割。
瞄准机遇,酒企纷纷成为白酒证券化大军中的一员,除了国窖1573、水晶舍得、国典凤香、古井贡酒、景芝国标芝香、酒祖杜康传奇版积极参与以外,近来隶属于北交所旗下的北京金马甲产权网络交易有限公司和贵州青酒集团合作,推出了国内首只酱香型白酒证券化产品。
“此次产品首批公开交易为8万坛,总金额达7640万元。交易用户在一年交易期内可自由买卖或消费,交易期满还可由厂方按溢价10%回购。”金马甲总裁樊东平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此,上海酒交中心总裁李雯峰表示,白酒中只有不到1%的酒品具有投资价值,其度数一般高于50度,贮藏时间越长价值越高,现存数量越少的藏酒越珍贵。
激流勇进中遇阻
与酒企激进的做法不同的是,不少业内专家则对证券化一事颇为保守。“同样是因为消费市场的萎缩,白酒理财产品正在遭遇量价齐跌,所以诸多酒企扎堆白酒证券化将加剧白酒证券市场的泡沫。”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直言。
近来,随着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加上受限制“三公消费”和“禁酒令”等因素影响,在市场终端上,高端白酒消费量明显下降,而塑化剂风波更让白酒市场雪上加霜,导致白酒消费结构开始改变。以前公务消费量能占整个高端白酒消费量的10%-15%,业内预测,这一数字在今年估计会降至10%左右,甚至会更低。同时,再加上经销商的大量库存,中低端白酒的价格也相继遭受波及,数据显示,各地市场白酒价格普降三四成。
“之前白酒证券化的火爆得益于白酒行业的高速发展,而年份酒则充当了酒企证券化的工具,是其推出的众多理财产品的一种。年份酒造假曝光对个别酒企、个别理财产品确实会产生冲击,”梁铭宣说,“事实上,虽有企业依旧推出白酒理财产品,但是在白酒行业量价齐跌的不利背景下,白酒证券化已有一定的降温。”
正如专家所言,据了解,2009年9月24日,中国首只白酒理财产品“国窖1573高端定制白酒收益选择权”项目上市半天就“疯”卖了两亿元,而现在这款非保本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却惨遭腰斩。2012年7月,从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挂牌交易的水晶舍得、西凤·国典凤香、古井贡酒等三款产品目前的跌幅也在50%左右。
未来或知难而退
既然白酒证券化从价格和年份酒等营销概念上双双“失灵”,为何酒企依然迎难而上,其是否另有所图?
“除了融资,我们更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品牌营销,带动消费。通过白酒证券化的方法还防止减少消费者和投资者购买假酒的风险,并且对于我们自身企业来讲,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产品通过传统销售渠道在流通环节的成本。”贵州青酒集团董事长文义长透露。
对此,业内分析,一般而言,为了赢得投资者的支持,白酒企业均推出高端产品以作为理财产品,所以从此角度考虑,白酒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但是由于白酒作为消费品,其消费群体应是普通大众而非投资者,所以针对少数投资群体的白酒证券化难以真正承担起品牌营销、防止假酒及减少流通成本的重任。
对于未来白酒证券化的发展走势,由于受行业大环境影响,之前的白酒理财产品量价齐跌,其对投资者的资金和信心打击都是沉重的。梁铭宣认为,所以近期白酒证券化的企业在获得投资者青睐方面有一定难度,所以短时间内准备白酒证券化的企业都将知难而退。不过,对于白酒而言,仅有少数品牌的少数产品具有投资价值,多数产品投资价值并不高。此外,国内白酒证券市场发展也并不完善,未来诸多酒企和投资者对白酒证券化应持谨慎的态度。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