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部分洋奶粉价格为原产地4倍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之内共有4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根据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经过多轮涨价潮,部分外资品牌奶粉价格上涨50%左右。
在对国内乳制品信心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原装进口的“高端洋奶粉”已经成为中国父母的首选。在他们看来,与其花低价买可能有问题的国内乳制品,不如花高价钱买健康的洋奶粉。
那么,洋品牌奶粉高高在上的价格是否合理呢?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坦言:“洋品牌奶粉赚取暴利是业内公认的事实。无论是和其原产地,还是周边国家、地区相比,国内在售的洋品牌奶粉堪称全球最贵。”
而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售卖的高端“洋奶粉”价格竟达到国外官网售价的4倍。为了求证,记者通过多番调查和比价后发现,“洋奶粉”在中国内地的售价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最高。
记者在北京一家专门出售进口商品的超市中看到,德国原装进口的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的价格为318元/600克。但是,如果通过淘宝直接找德国代购洋奶粉“水货”,价格仅仅为160元左右,比内地的超市便宜了整整一半。
随后,记者登录了特福芬奶粉的德国官网,发现官网上公布的特福芬有机婴幼儿奶粉2段的价格仅仅为9.95欧元,按照现行汇率换算成人民币,价格仅仅80.6元,仅仅为内地销售价格的四分之一。
中国乳业资深专家王丁棉称,进口小罐成品奶粉增加的成本主要为海关进口关税和检测费,这两项大约占到原售价的28%~30%。除此之外,如果奶粉长期积压在口岸不运走,可能会产生少许的停仓费用。而即使加上运费等费用,一罐重量为850~900克的进口成品奶粉,比起大洋彼岸,增加的成本也仅为80~90元。
洋品牌奶粉陷入涨价怪圈
在中国国民收入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洋奶粉”的定价已经悄悄地超越了中国的台港澳地区,甚至美英等发达国家。以惠氏在英国销售的品牌Sma1阶段900克为例,价格仅为9.97英镑,约合人民币101元,而国内同品牌的售价为248元。
几年间,洋奶粉均价已经从200元迈上了300元大关,经过2011年底调价后,惠氏旗下高端品牌“启赋”1段已卖到408元,而雀巢的超级能恩1段也卖到了318元,并将容量从900克调低到800克。同时,合生元、雅培等还相继推出“奔四”的超高端奶粉。而在东南亚或者韩国等国家,这些产品的价格都仅仅只为内地市场的一半。
然而继去年12月在海关总署降低奶粉关税前“抢涨”后,仅仅过了几个月,“洋奶粉”新一轮的涨价已经开始酝酿。涨价的理由主要包括:成本上涨、关税上涨、配方升级等,但种种涨价的说辞却缺乏科学依据。
就内地市场而言,洋品牌奶粉涨价的理由表面看不无道理,但却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是,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洋奶粉价格暴涨只是为了狂宰中国家长,谋求超额利润。然而即使洋品牌奶粉轮番上涨,但对于中国每年新生的1800万个孩子来说,这叫“刚需”,国内的家长们只能默默承受。
“关税下调我抢涨,关税上调更要涨。”专家分析认为,洋奶粉频频涨价的背后,品牌“不涨价就掉价”的营销策略是主因。
基于“洋奶粉”的频频提价的问题,王丁棉说:“虽然在2010年间,大包粉确有上涨,但当价格回落的时候,洋奶粉并没有回落,也造成了原料价格上下波动,洋奶粉价格只升不降的格局。”
对于如此悬殊的价格差异,有专家表示,不论是在哪里生产、包装的洋奶粉,其成本基本一致。入世10年以来,中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关税税率逐渐降低,目前普遍税率在17%~22%,属于国际较低水平,大包装原料奶粉的进出口关税则更低。
另外,关税是根据进口量而触发翻番机制的,也就是说,每年关税都会恢了318元,并将容量从900克调低到800克。同时,合生元、雅培等还相继推出“奔四”的超高端奶粉。而在东南亚或者韩国等国家,这些产品的价格都仅仅只为内地市场的一半。
然而继去年12月在海关总署降低奶粉关税前“抢涨”后,仅仅过了几个月,“洋奶粉”新一轮的涨价已经开始酝酿。涨价的理由主要包括:成本上涨、关税上涨、配方升级等,但种种涨价的说辞却缺乏科学依据。
就内地市场而言,洋品牌奶粉涨价的理由表面看不无道理,但却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是,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洋奶粉价格暴涨只是为了狂宰中国家长,谋求超额利润。然而即使洋品牌奶粉轮番上涨,但对于中国每年新生的1800万个孩子来说,这叫“刚需”,国内的家长们只能默默承受。
关税降低中国父母未得实惠
2011年12月,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出公告,宣布从2012年开始,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730类产品将降低关税,平均税率仅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但业界普遍分析认为,关税下调难以阻止洋奶粉价格年年上涨的步伐。记者近日走访本市部分超市后发现,洋奶粉的价格依旧岿然不动。
“关税下调?没听说过。”在北京某超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柜前,一名促销员表示并不知道关税下调,近期她所负责的品牌婴幼儿奶粉并未出现价格下跌。她坦言:“从我开始在这儿销售奶粉,就没见它跌过价。”
“降价?看目前的势头是不可能的。”王丁棉说,洋奶粉在内地售价正在越来越快地打破400元大关,仅靠关税下调就阻止其上涨势头的想法显然“不靠谱”。“说到底,洋奶粉价格高企的原因不是关税,不是成本,而是追求高利润。”
专家认为,鉴于洋奶粉定位于高端市场的营销策略,即使关税下调,国内的消费者也很难从中享受到太多的实惠。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表示,洋奶粉、化妆品等在中国都有其各自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一定会继续维护自己高端市场定位的形象。“关税降低未必会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真正受益的可能还是外资奶粉企业。”
出国抢购奶粉成“一景”
前日,记者打开澳洲Woolworths超市官方网站,发现不少相同品牌的奶粉,北京超市的售价是澳洲超市售价的3倍左右。
明治奶粉1段的价格,在日本每罐为1980日元,折合人民币为160.65元,2段的售价在1500日元~1700日元,折合人民币从120多元到140元不等。而记者日前在北京某超市看到,明治1段和2段的奶粉价格分别为238元和226元。
对于境内外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价格差,内地的家长们为了尽可能降低国际间差价带来的损失,便利用出游或委托亲友赶赴港、澳疯狂抢购奶粉,使得内地游客背奶粉成为“一景”。
如此一来,搞得当地货源紧俏,甚至出现奶粉荒,使得商家不得不发出针对性很强的限购令。就连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年轻的父母们也会十几、二十罐地采购奶粉。对此,淘宝一名珠海代购卖家表示,为了保证供应,他们一看到超市有补货就出手买入,否则根本进不到货。
中国家长无奈的崇洋媚外
在“洋奶粉”轮番的价格轰炸下,国内的父母大多臣服在其“价高优质”的裙下,而忽视了孩子需要的是适合自身成长的奶粉。
据了解,国外奶粉是2008年以后才把中国市场作为主攻市场的,其配方未必适合中国宝宝。
比如日本奶粉,日本临海,食物多为海鲜,海鲜中含有丰富的锌,所以日本原装奶粉的含锌量极少或根本不含。但对于中国宝宝来说,锌的摄取却非常重要;再比如欧美奶粉,欧美母乳喂养率在90%以上,婴儿配方奶粉只是作为母乳不够时的补充。
欧洲人饮食结构和中国人不一样,欧洲的母亲通过膳食摄取的钙、铁、锌相对充足,能够通过母乳传递给孩子,因此在微量元素添加上要求不高,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达不到中国的国家标准,其中钙、铁、锌尤为突出。
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每100克奶粉中应含锌2.5~7.0毫克,但对欧洲奶粉进行检测时发现,远远达不到这一标准。某欧洲品牌原装奶粉100克含铁仅为0.8毫克。而美国奶粉在蛋白质、脂肪以及含糖量上全部是按照标准的最上限进行添加的,因此很多孩子喝了美国奶粉后容易胖。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国产奶粉几十年来一直是针对中国宝宝研制,纯进口奶粉并不一定符合中国婴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只有符合中国婴儿生长特点的奶粉才是最适合的。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