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食品 > >> 我国茶饮料近几年消费量以30%高速增长

我国茶饮料近几年消费量以30%高速增长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消费日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2-06-11 00:00:00

  绿茶、红茶、雪梨茶、乌龙茶、麦茶……不似果汁含糖量高,不比碳酸饮料味道刺激,“茶饮料”正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健康饮品。


  可最近南京、厦门等地媒体爆出的“10种添加剂勾兑“茶饮料”的消息却让喜爱茶饮料的消费者惊出了一身冷汗。为此,本报记者对北京市场的茶饮料进行了调查,发现其或多或少的存在茶成分标注不清,饮料中所含添加剂大于茶成分的问题。


  茶饮料中“茶多酚”含量偏少的问题已经被多次曝光,其背后又存在哪些利益瓜葛?


  市场:标注尽是添加剂


  据了解,南京媒体曝光的“冰红茶”是安徽安庆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250ml杯状的“冰红茶”饮料。在该饮料外包装配料成分表中标明:饮用水、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安赛密、糖精钠、柠檬酸、柠檬酸钠、焦糖色素、红茶香精等共10种添加剂,并没有一点茶的成分,而在其包装下方有“茶味饮料”四个小字。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曝光的问题冰红茶只是“冰山一角”,茶饮料主料还没添加剂多早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在北京海淀中关村物美大卖场,记者仔细查看了一些茶饮料的标注,发现多种茶饮料,均未标明茶含量。多数茶饮料的配料表颇为复杂,表明茶饮料中含有各种成分,包括纯净水、白砂糖、柠檬酸、红茶粉、柠檬酸钠、焦糖色、食用香精等,但未标明含量。对茶多酚的含量,也没有具体说明。关于茶饮料的性质,有的称是“调味茶饮品”、有的称是“复合茶饮料”、有的称是“原味茶饮料”,有的称是“柠檬味茶饮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市面上的茶饮料多数来自于香精的勾兑,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据了解,早在2009年我国茶饮料消费量已经占整个饮料市场的10%,高市场份额伴随着茶饮料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际上根本不含茶叶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


  记者在物美大卖场调查时发现,大部分消费者对茶饮料的分类以及茶叶成分标准毫无了解,在选购茶饮料时,很少注意其中是否含有茶成分,往往只是觉得口感不错,又看到厂家标明是茶饮料,就认为含有茶成分。“我喜欢这个茶的口味,口感不错喝起来也方便,所以经常购买,再说既然叫冰红茶,那里面肯定是有茶了。”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说。在仔细查看了配料表后,这位消费者很吃惊:“原来不只是味道,连颜色也是添加剂调配出来的。”


  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虽然多数商家称茶味饮料属于健康饮品,但其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香精、糖精等添加剂,大量饮用对健康无益。

  解密:为何滥用添加剂


  令人困惑的是,我国的茶叶产量极大,低端茶叶价格极其便宜,如夏暑茶,有的一斤只需十几元。我国每年都出口大量茶叶供国外生产茶饮料。那么,为什么调味茶还是要“弃茶叶用添加剂”呢?


  据一位曾负责茶叶浓缩液生产的业内人士介绍,茶饮料的工艺起源于国外。在日本和我国的台湾,茶饮料的市场份额极大。日本和我国台湾的茶饮料中,纯茶饮料是主流,其主要成分是茶叶,而国内占主流的瓶装茶饮料茶多酚很少。


  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要生产优质茶饮料,工艺颇为复杂,需要经过科学的加工,通过科学的配方、现代生物发酵、数字化的萃取技术提纯、标准化生产,才能将茶叶的风味和营养保留在茶饮料中。由于茶多酚会氧化,茶饮料往往会较混浊,需应用超滤技术使其纯净,但这又会损失香气。此外,在茶饮料生产过程中生物发酵过程非常重要。茶饮料的风味要保持不变,就需要通过科学的生物发酵,不科学的发酵方式可能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如此算下来,购买茶叶、设备等等的费用,使得制作一瓶纯茶饮料的成本,可能是制作“化学茶”饮料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一位茶企业原料供应商则认为,在我国,不少消费者喜欢喝甜度高、香气足的饮料,客观上也“诱惑”厂家多使用添加剂。此外,这几年,人工、原材料等各项成本都在提升,厂家被逼不断压低成本,在茶饮料中使用的添加剂越来越多,而茶叶成分越来越少。而多数消费者并不了解,冲着一个“茶”字,以为其对健康有利就喝得不亦乐乎。


  “茶饮料中含有过多的添加剂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虽说企业在短期内节省了成本,可如果长期如此,一旦消费者发现其中含有过多添加剂问题,肯定会影响销量。”业内人士指出。


  标准:究竟何为茶饮料


  据了解,我国茶饮料标准早已经在2008年出台,其中涉及原料、品名和成分含量的相关规定。在这个标准中,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茶汤)、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三类。对于茶饮料(茶汤),要求茶多酚的含量须≥300mg/kg,其中绿茶饮料的茶多酚含量须≥500mg/kg。茶多酚含量若不达标,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


  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茶饮料是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茶汁浓液或茶粉与其他添加物配制而成的,茶粉或茶汁虽然提取自茶本身,但并不具备茶所含有的全部营养成分,况且饮料中的香味剂和保鲜剂的使用,使得茶饮料在保健功能方面无法与直接冲饮的茶相比。

  据了解,茶饮料的工艺程序是将茶叶用90℃水浸泡20分钟,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提取液、浓缩液、速溶茶等,再加入水、糖液、酸味剂、食用香精等调制加工而成。其中任何一道工序都可能损害或改变茶叶的天然成分。经工业化生产的茶饮料,茶多酚、维生素C等茶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必然降低,保健作用也会弱化。另外,饮料中不可避免地加入香精等添加剂,也会发生某些化学作用。如茶多酚易与生物碱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影响茶饮料的色泽。因此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处理掉一定量的茶多酚,因而改变了茶叶中的天然成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约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15家,品牌100多个,有近50个产品种类。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茶饮料消费量占整个饮料市场的10%,最近几年的消费量则以30%高速增长。茶饮料虽逐渐走俏饮料市场,却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情况:有的产品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有的产品标志标注不规范,特别是一些打着茶饮料名号的饮品实际上根本不含茶叶健康成分———茶多酚,而只是添加了茶味香料。


  专家观点


  茶饮料不能替代茶


  商业茶饮料与我们自己用开水冲泡的茶水完全不同。前者由于加入了很多的原料和添加剂,一般是酸性的,仅可作为调节口味的休闲饮品,多饮对身体并没有好处。而后者呈碱性,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天然维生素、矿物质和茶多酚等,可以清洗、中和人体细胞内的酸性物质,并带到肝脏和肾脏加工处理,排出体外。


  最重要的是冲泡的茶水没有添加人工合成的各种调味剂,而茶饮料经过多道加工程序,其主要营养成分茶多酚、维生素C、维生素B等含量会降低,而饮料中所加入的香精、山梨酸等添加剂都不是营养成分。因此,茶饮料不能完全代替茶,更不易过量饮用。两者不可替代,经常饮茶的消费者最好自己动手,用茶叶冲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杨俊丽


  功能性茶饮料或将成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市场上的茶饮料销量增长得很快,例如康师傅、统一等,据饮料工业协会统计,茶饮料保持着每年近30%的增长率,去年已经达到了1000多万吨。但是在茶饮料中茶成分所占的比例太低,我们分析认为,这是茶饮料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其实,早在20年前,日本遍地是这样的茶饮料,但是现在去日本看,这样的茶饮料已经很少了。现阶段,在日本绝大多数的茶饮料都是功能性饮料,例如日本街头随处可见的黑乌龙。这样的茶饮料喝起来很苦,口感很不好,但是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目前我国已经有企业开始模仿生产功能性茶饮料。消费者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的今天,茶饮料已经从强调口感清爽、味道甜美向重视香气、营养转变,功能性茶饮料将成为茶饮料发展的新趋势。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

相关热词搜索: 我国茶饮料近几年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