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白酒塑化剂风波再次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场“地震”,国内几家知名酒企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后,尽管这些企业纷纷出面辟谣,但该事件对消费者、白酒市场及整个食品行业造成的影响仍在延续。那么,此次事件到底对我国食品安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规避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这些问题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防范食品安全事件,其核心在于今后必须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第三方检验检测制度,大力推进诚信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建立信息披露及动态预警机制。
2012年11月,一场由湘酒鬼引发的塑化剂学名“邻苯二甲酸酯”事件不断升级,“国酒”茅台也未能幸免。一时间,塑化剂成为众矢之的,整个白酒行业被推上风口浪尖:白酒板块全线下跌,企业资产集体跳水,国人的目光再次聚焦食品安全监管。那么,此次塑化剂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今后如何规避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理性反思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食品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消费和安全消费具有重要意义。“塑化剂”事件影响何在表面上看,是少数白酒企业或白酒行业利益受损,股价全面下滑,资产连续蒸发。从更深层次分析,是长期以来维系企业和消费者关系的民族及文化情结受到了重创。
从表面看,此次塑化剂只是个别企业的危机事件和逆向选择行为,但它影响的却是包括白酒在内的整个食品行业,同时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信任和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质疑。
一诱发全面的消费信任危机
“塑化剂”事件发生后,部分消费者开始质疑塑化剂是否与三聚氰胺一样,是白酒行业的“潜规则”。一时间,谈塑化剂色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媒体曝出“塑化剂毒性堪比三聚氰胺三倍”的消息后,消费者的反应已经不是简单的“不敢再喝白酒”,而是对国内市场是否还有安全食品产生了普遍质疑,白酒塑化剂效应被快速放大。不仅如此,该事件爆发后,食品包装、医疗用品、儿童玩具、化妆品、服装行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二危及民族产业与民族品牌
白酒行业不仅是我国具有优势的民族产业和就业与税收贡献大户,同时还承载着传承历史与民族文化的责任。此次事件爆发后,表面上是少数白酒企业或白酒行业利益受损,股价全面下滑,资产连续蒸发。从更深层次分析,是长期以来维系企业和消费者关系的民族及文化情结受到了重创,凭借多年积淀形成的民族产业良性发展态势面临危机,民族品牌的影响力一落千丈。特别是茅台酒塑化剂被曝光后,“国酒”二字的使用也备受指责。
三损害政府形象
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消费权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政府在大多数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的基石。可是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膨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爆发,一些消费者的不信任已经从企业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有关政府监管不力的讨论愈演愈烈,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批评声不断。“塑化剂”事件暴露出哪些问题“塑化剂”事件暴露出行业检测标准缺失、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真空地带、产品质量存在系统性缺陷、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滞后四大问题。
一行业检测标准缺失
自2011年台湾发生塑化剂污染事件后,依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国家卫生部将塑化剂列为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并设定了塑化剂在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中的临时限量。但这仅仅是卫生部办公厅的一个临时函件,并不是国家标准,未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具体到白酒行业,一直以来塑化剂限量值标准缺位,不仅造成企业“无标准可依”,也使得监管机构行使职能时面临“无法可依”的窘境,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做到“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
二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真空地带
此次塑化剂事件暴露出的一大突出问题就是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制度困局。在现行体制下,由卫生部承担全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综合监管职能,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具体到实践中,采用的是“分阶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多头监管体制。在系统监管乏力的情况下,这一多头管理犹如“九龙治水”,各监管部门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食品安全系统性的认识,食品安全监管难以做到无缝对接。具体到本次塑化剂事件,由于卫生部门没有明确的白酒塑化剂标准,导致塑化剂在质检部门的白酒安全检测标准中成为一个真空地带,工业管理部门也难以对白酒生产企业的塑化剂添加实施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塑化剂成为白酒行业监管的盲区和风险点。
三产品质量存在系统性缺陷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任何一个行业的产品质量都会对其它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到本次塑化剂事件,初步调查结果基本排除了白酒企业人为添加塑化剂的可能性,酒中的塑化剂可能来自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成本低廉的塑料容器或引导管污染等。而目前国内塑料行业使用的塑化剂80%是DOP、DBP等价格低廉的邻苯类产品,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这个角度讲,白酒塑化剂问题已不再是白酒行业自身的质量安全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品质量缺陷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危及行业自身发展,而且在投入产出角度对与之相关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滞后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性的安全问题,涉及了从“农田到餐桌”一个很长的链条。这一链条上的任何一个节点发生问题都会危及整个链条的安全。为了解决这一系统性安全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完善的标准体系基础上,大力实施可追溯体系,以真正做到食品安全问题“有迹可循”。从我国的实践看,尽管从2002年开始启动可追溯体系建设至今已逾十年,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部分产品和少数地区的试点阶段,推进工作缓慢,可追溯系统建设明显滞后,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的集成化水平不高。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95家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的可追溯信息体系建设情况调查结果,仅有28家建立了可追溯体系,其中15家企业的可追溯体系还是ISO质量认证体系下的产品质量追溯。对策建议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在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在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来源:中国化工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