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采用先进粮食储存技术 储备粮品质明显改善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05-13 11:02:05
日前《经济日报》记者在深入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有新粮也有陈粮。为了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全国各地各级储备粮库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粮库,广泛采用先进的储粮技术,有效解决了粮食储存中的防霉防虫保鲜问题,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
粮食储存三条途径
为了确保轮换粮食的品质,中央储备粮食轮换前必须经过检测,品质符合标准的才可以进行轮换
每年新粮上市后,我国主要通过政策性储粮、企业周转储粮和农户存粮三条途径储存。
目前我国农户每年阶段性存粮达到5000多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农户存储的粮食主要用于自我消费,一些拥有粮食仓储设施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般会阶段性存粮,通过错时销售,尽可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企业周转存粮主要是为了满足粮食加工的需要。每年新粮一上市,粮食加工企业就会按照市场价收购新粮存储起来,存粮期限最长为一年,在新粮上市之前会将存储的粮食不断加工投入市场。近几年,由于多种因素,粮食加工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为了降低储存成本,一些粮食加工企业减少了收购粮食的数量,他们往往通过粮食批发市场竞价交易获得一部分粮源。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粮食还有一部分是来自政策性储粮,由国家储备粮和国家临时存储粮组成,存储期限一般超过一年。
国家储备粮分为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中央储备粮粮权归中央,地方储备粮分为省、市、县三级储备粮,粮权归地方。为了保证储备粮的质量安全和储存安全,储备粮要定期轮换出库,轮换时间根据区域不同有所区别。按照《中央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办法(试行)》,中央储备粮储存年限,以生产时间计算,根据地区不同储存时间有所不同。长江以南地区,稻谷储存年限2至3年,小麦3至4年,玉米1至2年,豆类1至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储存年限2至3年,小麦3至5年,玉米2至3年,豆类1至2年。为了确保轮换粮食的品质,中央储备粮食轮换前必须经过检测,品质符合标准的才可以进行轮换。
陈粮不是陈化粮
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正常储存年限后,即使未发热、生虫、生霉,粮食仍然存在陈化的自然现象
如何有效区分新粮、陈粮和陈化粮呢?陈粮是否就是陈化粮?
专家告诉记者,陈粮不是一种粮食行业的规范说法,是社会上对非当年新生产粮食的一种统称。陈化粮则是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一般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不包括成品粮。陈化与宜存、不宜存等属于粮食储存品质指标,真菌毒素、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属于食品安全指标。储存品质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是两个独立体系,前者用于判断粮食是否仍适宜储存,后者用于判断粮食是否有毒有害。不宜存或陈化并不等于不能食用,关键要看食品安全指标是否超标。
据了解,2007年之前,《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将粮油储存品质分为宜存粮油、不宜存粮油和陈化粮油。2007年,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执行〈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国家标准的通知》,将稻谷、玉米、小麦的储存品质指标调整为宜存、轻度不宜存和重度不宜存,陈化粮的概念就此取消。
专家表示,粮食陈化是一种自然现象。粮食是有生命的,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超过正常储存年限后,即使未发热、生虫、生霉,仍然存在陈化的自然现象,主要表现为食用品质和使用品质下降,严重陈化时色泽、气味、口感明显变差。判定粮食是否陈化,主要是色泽、气味、口味、脂肪酸值等食用品质指标,粮食能否供人吃,应该以卫生指标判定,而不是以储存品质判定,非陈化粮中不符合卫生指标要求的也是不能食用的。
储存技术不断提升
随着粮食储存技术不断升级,我国粮食储存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生态储粮发展
随着粮食储存技术的进步,目前我国储粮品质已有明显改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央储备粮库、地方各级储备粮库以及粮食加工企业的粮库,广泛采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和粮情监测“四合一”储粮技术,有效解决了粮食储存中的防霉保鲜、虫害防治等问题。据测算,采用此技术后,中央储备粮的损耗率从4%降到1%以内,宜存率从70%提高到99%,储粮化学药剂使用量减少80%。
对存储粮食实行无缝监管是确保粮食储存品质的重要手段。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副主任葛亮告诉记者,他们在粮食入库前、入库、出库和存储期间,都要对粮食质量和储存品质进行严格检验。为了确保入库的粮食是新粮,收购粮食期间,要对入库粮食实行严格的封闭式检验,严防“人情粮”,仓库保管员对于入库粮食质量存疑,可以随时拒绝存疑粮食入库。为了确保存粮质量安全,他们采取择时轮换的办法,加快粮食轮换节奏,确保储备粮常储常新。
随着粮食储存技术不断升级,我国粮食储藏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正在向生态储粮转型发展。
据了解,中央储备粮库和地方储备粮库以及一些企业粮库,现在广泛推广使用非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减少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量。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在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直属库推广隔热保冷、膜下环流通风、缓释通风等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经济日报记者 刘 慧)
一个粮仓救回200斤粮
“别看这个储藏装置貌不惊人,对俺们庄户人来说,作用可大着呢!”近日,在山东省冠县贾镇石家村,农民石法武指着家里一个直径超过1米、高度不到半米的彩钢板筒告诉记者,这是他们家里的“小粮仓”,只要将三个彩钢板筒上下叠套,一个直径110厘米、高150厘米、可储稻谷1000公斤左右的标准化储粮装置便可组装完成。“每个储粮装置靠近底部的筒圈中间装有一个可开关闭合的出粮口,只要一打开开关,稻谷马上顺流而出;关上阀门,空气进不了仓间,既能防鼠又能防粮食发霉。”石法武说。
“过去,由于农户储粮条件简陋,储粮方式原始,储粮技术落后,霉、虫、鼠害严重,庭院储存粮食损失率较高。”据石家村村支部书记石法庆介绍,这个小粮仓由上、中、下三层组成,农户可以根据粮食多少自由组合,既改善了农村储粮卫生状况又减少了粮食损耗。“目前,俺村已有100户农户申请购买了。”石法庆说。
冠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去年,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172.5万亩,粮食亩单产实现1075.2公斤,总产达到90.5万吨,突破吨粮县标准,实现粮食生产“十二连增”。“作为产粮大县,我们在注重粮食生产的同时,更重视节粮减损。彩钢小粮仓市场售价400元,财政给予一定补助,农户只需自掏50元。”冠县粮食局副局长肖枝奎说,今年,全县在9个乡镇(街道)的13个村发放了1000套彩钢小粮仓,储粮数量达到2000斤以上的农户可自愿申请,使用年限可达到15年。
对于以耕种为生的农民来说,小小粮仓不仅承载着他们的财富,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据了解,与陈旧的储粮方式相比,使用彩钢小粮仓储粮每百斤减损5斤至10斤,一个小粮仓可减损粮食100斤至200斤。“以1000个项目农户使用计算,存粮200多万斤,每年可减少储粮损失10万至20万斤。”肖枝奎说,持续使用15年,减少的储粮损失就是很大一个数字,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