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有混纺,油有调和。所不同者,只有用料最多并达到要求的比例,布才能冠以这种料名叫某混纺布,比如毛涤纶,里面必须毛的比例够,才算毛料子;而油却没有这种规定要求,十来种料调出来的油,哪个贵就用哪个冠名,比如叫橄榄调和油,整桶油里面哪怕只有一滴橄榄油,也行。
有人就问了,照你这么说,那调和油不都是蒙人的吗?不错,大都是蒙人的。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市场所售各种冠名调和油的油种不同,但冠名往往只是炒作概念,像花生调和油、橄榄调和油、芝麻调和油等,冠名油种的占比不会超过总油量的10%,有些企业甚至还不到1%。这类调和油基础油种仍然为转基因大豆油、转基因菜籽油,但是由于加了花生油、橄榄油、芝麻油这些价格高的油,以其冠名自然是为了让整体售价沾光,提高一大截。
又有人问了,既然这是蒙人之举,那国家怎么不管呢?其实国家没有不管,只是不太好管。据悉,为确保食用油安全,国家曾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如《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等,但均没有专门针对调和油的相关标准和条例。事实上,早在2005年有关部门就已经开始研究制定《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并多次公开征求专家和企业意见,至今却仍未正式出台。没有标准,就没有执法依据,当然就没法管了。
接下来肯定有人要问,不就制定个标准吗,怎么就那么难?要站在专业的角度说,制定标准这事,还真难。食用油行业有一个说法:“油掺油,鬼见愁。”意思是说,如果调和油一旦勾兑完成,要通过检测仪器来分辨出添加了什么油品、成分如何,难度非常大。目前技术条件下,只有调和油中成分在15%以上的油类才能比较准确地测定出来,但是很多调和油的成分都达到了十来种,一些油的比例不到1%,而成分在5%以下就很难在机器中测出来。由于技术存在空白,使得调和油的检测方法无法普遍运用于目前的调和油产品。制定油品标准,首先得有检测标准,如果检测方法没出来,要求出台调和油新国标,只能是空口说白话。
当然,国家标准难产,企业利益参与也是一大掣肘。关于国标内容争论最多的,就是是否公布调和油配方比例及冠名油种占比多少才可以成为冠名调和油等热点问题。现在食用调和油的产品卖点,大都集中在一些高价油冠名和新品油冠名上,像橄榄油调和油、鱼油调和油、茶籽油调和油等卖得很好,而普遍的大豆调和油买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公布了调和油的配方比例,也就等于是公布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它们就无法借概念新颖、炒作风味调和油概念来提高利润了。
不过,也正是对于调和油配方比例的不明确和质疑,消费者对食用调和油的信心正在衰退。AC尼尔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国内第一大食用油消费品类,2010年调和油占比40.6%,2011年下降到37.1%,2012年下降到33.7%,已经连续两年下滑。要知道,调和油作为国人发明的一个油类新品种(在欧美国家基本没有调和油的炒作概念),当初面世时曾被视为一种创新(“合理搭配营养,避免单一缺陷”),而许多油企凭借各种调和秘密一度广占市场,成为主力,但如今的调和油却与诞生时的初衷相差甚远。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调和油必须要接受公众和政策的拷问了。
最新消息透露,目前关于调和油的检测技术已经取得关键性突破,这套检测方法已经进入最终论证阶段,有望今年底或明年初通过论证。检测方法论证成功后,调和油标准制定便可进入启动倒计时。人们当然都希望这条好消息能够“好”到底。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作者:胡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