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质量安全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但是,监管的作用不可或缺。特别是对于奶业来说,三聚氰胺之后如何恢复产业信心,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数量向质量型发展扩张,国家各级各类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都纷纷出台措施,强化监管,建立提前预警机制,防范重大问题发生。
奶站强调标准化监管
数据显示,2012年,奶牛存栏达到1440万头,比2008年增加了207万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比2008年提高15.5%,机械化挤奶率高达90%,比2008年提高39%。
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巡视员王锋指出,奶牛的规模化种植促使奶业发展方式转变,使奶牛日均产奶从22公斤提升至25公斤,奶牛平均单产从2008年的4.8吨提升到5.5吨,奶源质量得到根本提高。而在奶站的监管上也更强调标准化。农业部连续五年开展专项整治,取缔不合格奶站,打击非法收购运营黑窝点。目前,全国共有持证奶站1.3万个,比2008年减少6890个,减幅达到34%,7980辆生鲜乳运输车也纳入监管,须持证上岗。同时,对全国生鲜乳也实行了监测,安全抽检覆盖所有奶站,监测指标涵盖卫生部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从2008年至今年1月,共抽检生鲜乳样品7.8万次,三聚氰胺全部合格,未检出皮革水解物等违禁添加物。王锋说,“《全国奶业发展规划》《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生鲜乳收购站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等文件,对生鲜奶产业做出全面布局,对于收购做出科学规范的管理。”
婴幼儿乳粉生产监管前移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对于我国乳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打击巨大,消费者对于国产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信任度大幅下降。从那时起,在基层,对于奶粉制品特别是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的监管更加严格。
“我们现在已经将监管前移到企业,在生产一线随时随地对质量进行抽查,”内蒙古自治区质检局食品处处长丁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据介绍,在内蒙古和林县,获证食品生产企业中包括5家乳制品企业,都全部建立了电子监管档案,监管部门实现了对企业基本信息的及时掌握和动态管理。丁勇说:“我们每年会对乳品生产企业进行四次巡查,并及时填写《生产企业巡查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等,监督企业持续保持必备的生产条件。
在蒙牛集团所属的内蒙古欧世蒙牛乳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记者了解到,从2010年11月17日开始,食品监管部门就派出了两名执法人员长期驻厂监管,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驻厂人员每天登记企业采购的原料名称、成品数量、产品检验情况,并填写《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驻厂专项监督检查表》。
丁勇强调,监管的目标是提前预警。他说:“每半年,乳制品生产企业都会将产品明细、执行标准、检验计划、添加剂使用情况、产品标签标识等提交成一份产品质量报告,便于监督。”
提升日常监管水平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针对婴幼儿食品的安全质量监测主要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在全国范围,针对不同地区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预警,第二个层面是针对奶粉质量安全的,比如三聚氰胺等添加剂所进行的监督和抽查,第三个层面是各地检验监测机构对于奶粉从源头到生产销售全程的跟踪和监测。
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副局长腾佳材日前表示,将依法从严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日常生产经营的监管。首先是对生产企业保持许可条件、生产过程记录和备案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其次组织专家对产品实行批批检,监督原辅料检测检验;第三将制定婴幼儿配方乳粉标签标识管理规定,便于包装标签备案管理和监督检查;第四加强经营单位进货查验,建立查验制度,重点加强对母婴用品专营店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监管;第五对网络销售婴幼儿配方乳粉实施监管;第六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信用档案,及时公布违法违规“黑名单”。
腾佳材说:“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要保证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重塑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乳粉的信心。”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