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在接受中国证券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中国制造业处在比较优势转折期,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在生产成本、市场规模、技术投入等方面仍具有比较大优势,应加速创新,抓住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认为,中国人口红利不会很快消失,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从非熟练劳动力向熟练劳动力转变,劳动力素质日益提高。目前,美资“回巢”规模很小,对中国影响不大。
制造业处在比较优势转折期
中国证券报:最近我们走访了几个珠三角城市,从采访的情况看,大部分制造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好。企业普遍反映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增长很快。从人口红利、用工成本角度来看,中国制造业目前和未来面临怎样的压力?劳动力竞争优势是否会很快消失?
冯飞:目前中国制造业处在比较优势转折期。总体来说,制造业存在低成本的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做代工等加工贸易,在全球产业链处于比较低端位置,依赖低成本出口。当前首先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快的问题,而且劳动力成本上升速度要快于劳动生产率,我们做过区域性的调查,两者大致相差一倍左右,劳动生产率提高7%-8%,但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15%-20%。
而且,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劳动力结构转换,这个问题将长期持续。人口红利拐点可能在明年就会出现,刘易斯拐点2004年出现;两个拐点之间,中国相差9年,而日本相差30年,韩国相差40年。这两个拐点时间高度压缩,意味着我们应对问题的难度更大。
另外,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主要对策是通过创新提升价值链,但中国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足。从宏观上看,研发投入低于“十一五”预期目标,年均增长速度在20%以上,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能力不足。虽然有投入,但产出明显不足。
胡一帆: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依然保持较低水平,特别是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更是如此。尽管薪酬水平快速上升,但中国的制造业薪酬依然远低于美国及其他国家。即使做出大胆预测,如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2015年中国的制造业薪酬将升至每小时4.41美元,而美国为26.06美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短期来看仍只是美国成本的一个零头。总体看,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仍然较低,相关福利水平也较低,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只是发达经济体劳动力成本的一个零头,并且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劳动力供给尚有巨大潜力。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的积极就业劳动力人群将在2015年达到顶峰。不过,由于中国经历人口结构转变,未来存在多种潜在政策选择,可能会扩大就业人口的实际规模。
而且,中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从非熟练劳动力向熟练劳动力转变,劳动力素质日益提高。教育、技术投资并从国外获取管理及技术专业知识,这些将进一步支持中国劳动力素质和生产力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尽管工资水平快速上升,未来十几年中国还不会失去其人口红利。同中国的总体经济战略相一致,中国的人口红利将继续向前发展演进,并最终在不同层面焕发新的活力。
中国证券报:成本优势开始被削弱的制造业可能会有一个“阵痛期”。怎么应对这个阵痛期?
冯飞:以前讲实现两个增长方式转变,十几年来效果并不明显,是因为经济倒逼机制没有形成。而现在不同,倒逼机制已经形成,现在的表现是沿海民营企业设备投资增长比较快,通过机器设备代替劳动力以弥补劳动力成本上升,提高劳动生产率。
过渡期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就会退出,行业间存量调整是整体发展态势,也就是说有些企业可能面临被兼并重组;在此过程,社会保障需要跟进,以防结构调整带来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第二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鼓励创新,使创新型企业冒出来。现在的问题是落后企业淘汰不掉,创新企业冒不出来。
抓住新工业革命机遇
中国证券报:在发达国家力推制造业复苏背景下,最近美国制造业“回巢”案例频现,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如何?
胡一帆:由于现在“回巢”规模很小,并似乎主要从其他国家而非中国开始,所以对中国的短期影响应很有限。长期来看,中国仍具有较高竞争力。即使全球大企业将最后装配线迁回发达国家,中国仍有望在零部件生产领域保持主导地位。预计中国也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发中心,这将确保中国仍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保持主导地位。换句话说,虽然中国可能会感受到一些影响,但从大局来看,中国受美国企业“回巢”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
冯飞:美国制造业复苏,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新兴经济体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下降比较明显;二是美国在能源方面形成“价格洼地”,特别是天然气,价格是其他国家的1/6;三是美国高效低成本的物流体系,三个因素叠加出现美国制造业复苏的态势。
但是,中国的优势相对其他国家还是比较明显。第一,相对低成本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是存在;第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也存在,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国家很少。此外,技术投入增长比较大,宏观上虽然没有看到明显广义技术进步贡献率,但我估计很多正在进入产业突破临界点。这三个因素叠加,中国制造业仍有比较大的潜力。
中国证券报:在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制造业如何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升级?
冯飞:从机遇来看,第一,以数字化制造的三次工业革命,突出的核心是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能力,中国市场潜力是巨大的,目前消费相对GDP比重还是很小,如果消费潜力充分挖掘,把第三次工业革命靠近市场这样重要的影响核心竞争力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还是能够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把握机会的。第二,中国在新兴产业的部分领域存在产业突破的临界点,比如IT、生物技术、新能源突破临界点,这是中国开发的技术,如果在持续的支持和加速发展,有可能抓住新革命的机遇。第三,全球主要经济体不振,特别是一些企业出现问题,有些企业是技术性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合作弥补其技术短板,对中国来讲挑战和机遇并存,关键是能否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