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制造 > >> 从“三只手”看产能过剩

从“三只手”看产能过剩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3-15 12:02:49

  产能过剩在计划经济时期被称为“重复建设”,是投资效率低下的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能过剩是常态,是促使企业主动创新、实现“创造性破坏”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中国式的产能过剩添加了政府主导、技术创新能力等多个因素,呈现一幅复杂多样的图景。

  提起中国的产能过剩,矛头首先指向 地方政府。说政府投资产业是为了要政绩,主导了很多项目上马,“盲目投资,一哄而上”经常成为批评产能过剩的“替罪羊”。地方政府真的这么“没觉悟”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变革中国》一书中指出,生产要素向产品和服务的转化需要一种结构安排,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这个组织协调作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县与县之间的竞争”被看作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原因,中央和地方之间分税制也是地方热衷招商引资、大办产业园的重要推手。

  如此看来,地方政府挥舞这支“闲不住的手”似乎并无过错,如果一个地方政府主导投资的是既不“带血”也不“带毒”的“新兴产业”,那更是“造福一方”了。问题在于地方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行为,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投资竞赛,特别是对于新兴产业来讲,你不上,就会有别人上,只要有条件就会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囚徒困境”式的投资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产能过剩。

  既然是政府主导的产业,就很难有退出机制,看着自己青睐的企业陷入困境,政府必然伸出援助之手,政治的逻辑胜过市场的逻辑,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近年来,沿海地区很多从事服装鞋帽生产的企业纷纷“改弦更张”,做起了 光伏、 风电,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全球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生产要素得以实现全球配置,形成全球生产网络。产品的“模块化”特征使得在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都有进入机会。跨国公司自然是占据了高端,剩下的低端环节不需要太高门槛,还有利可图,于是各路诸侯纷至沓来。

  在如此开放的国际竞争环境中,把产业投资权交给市场选择,带来的必然是“高水平组装产业”遍地开花,主要生产设备、核心零部件只能进口,谁让核心技术不掌握在你手里。

  如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两会上所讲,当前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原因在于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实在“不给力”。目前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国外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开始研发了,我们只能正视现实,承认差距。

  况且,这一轮新兴产业发展虽然是靠技术突破起家的,但产业竞争的逻辑发生了很大变化,创新生态系统、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组织创新等已经改变了新兴产业的竞争规则。像苹果公司这样的企业,并不追求成为所有核心技术的拥有者,而是如何成为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对中国的企业来讲,既要跟上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又要突破关键技术,任务确实很艰巨。出路只有一条,让政府和全社会的创新资源配置围着企业转,大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即便是基础研究,也应该进入面向应用领域的“巴斯德象限”。

  在政府“闲不住的手”、市场“看不见的手”、技术“不给力的手”三重作用下,中国式的产能过剩将会长期存在,但这恰恰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我们需要与之长期相处,破解之道,实为不易。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