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工业基地的重庆市,近年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一些企业纷纷上新设备、推新产品、拓新市场,但由于熟悉新设备、新技术的熟练工、技术工紧缺,使得新设备不能充分发挥效率,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
重庆秋田齿轮公司是一家变速齿轮制造企业,近年开始转向生产汽车、高档摩托车齿轮,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公司为此每年投入上千万元更新设备、开发新品,但技工短缺给企业升级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公司副总经理李登平介绍,近3000名工人中,大部分是新招的农民工,技工不足10%,去年公司为加大高端产品出口,引进一批连线数控机床和新型磨床,但工人操作技能跟不上,影响到产品质量稳定性。
生产各类工程发电机的重庆赛力盟机电公司,去年从意大利引进新技术,新建一条生产线,开发轨道交通电机产品,但技工不足使升级效率大打折扣。公司副总经理莫隐侠说,制造业升级有三个关键要素,新设备、新技术和新人才,“目前人才短缺是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因为新设备有钱就能买到,新技术可以引进,但掌握新设备的技工不是短时间就培养成的”。
重庆市人社部门的一项统计显示,2012年1至10月,全市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制造业技术工人需求达29万人,而技术工人求职人数仅为26万人,缺口较大。人社部门对汽摩、家电、装备制造等26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各种规模的企业技工“断档”现象都比较普遍,68%的企业招收技术工人存在困难。
产业技术工人“断档”,究竟原因何在?“传统制造企业待遇偏低,是技工紧缺的直接原因。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把劳动力当作资源要素来对待,仍然视工人为成本负担,并且想尽办法压缩这一成本。”重庆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宋飞说。
秋田齿轮公司人力部负责人张树瑜坦承,当前机械加工行业利润日渐微薄,尽管工资每年都在涨,但和其他行业相比增长幅度小得多,公司一线工人平均月工资目前只有2600元,技术工种月薪也不过3000元,对技能人才没有太大吸引力。
此外,不少制造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只顾消费人才,不愿培养人才,缺乏在职培训技术工人的意识和机制,加剧了技工“断档”的问题。
宋飞透露,目前除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很多民营中小制造企业几乎不培养自己的技术工人队伍。虽然政府出台了支持在职培训的政策,包括企业计提职工教育经费可予税前扣除,为职工申请职业等级证书提供补助等,但不少企业为节省成本基本不搞提升培训。
重庆联英人才华新市场总监万晓冬说,一些中小制造企业不注重培训自己的技术工人,而是完全依赖社会招聘,有的甚至一年中有10个月在人才市场招人,一边招聘一边流失,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