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何时到来,国内各界仍普遍持谨慎态度。然而,3D打印、人工智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都透露出新一轮工业革命并非空穴来风。
传统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格局,正逐渐被新技术带来的分散化生产以及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打破。
如果未来在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上失去话语权,中国制造业将遭遇残酷的打击:传统的制造手段和生产模式将被取代;人力成本低廉等比较优势必然丧失;中国企业踯躅于产业链低端的现实将进一步恶化。
而中国是否能抓住这一轮技术创新的机遇,很大程度上是在逼问中国是否有能力改革现有的创新体系。
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俗称,其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制造与材料科学的结合。与传统上对原材料进行切削的减材制造方法正相反,3D打印的过程好比用砖头砌墙,逐层增加材料,最终形成物件。
以3D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制造技术,被《经济学人》杂志认为是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其将改写制造业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产业链的运作模式”。
首先,数字化制造技术将大大减少直接从事生产的操作工人,劳动力所占生产成本比例随之下降。此外,数字化制造的个性化、快捷性和低成本能够更快适应本地市场需求变化,这些都促使发达国家鼓励厂商把部分制造业迁回本国。
自从工厂出现以来,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过。3D打印给消费者带来了在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制造之间进行选择的自由。如果你想要一个与自己相貌一样的玩偶,用3D打印机制作,成本可能只要100元;如果委托工厂,也许要花1万元。
业内人士将2012年的3D打印机视为像1977年个人计算机和1990年网页浏览器一样,是一个崭新的市场从萌芽期进入成长期的转折点。虽然3D打印技术目前尚未颠覆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的规模效应依然占据优势,但前者正慢慢抢走市场份额。
过去30余年,中国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确立了全球制造大国的地位。无数条生产线培训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技艺最高、纪律最优的“流水线型”工人,这也是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的根本。
然而,随着包括3D打印在内的高端制造技术的进步,直接从事制造的人数将不断减少,装配组装成本的比重会持续下降,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将被大大削弱。
《经济学人》就预测,生产制造将从大型、复杂、昂贵的传统工业过程中分离出来,凡是能接上电源的任何计算机都能够成为灵巧的生产工厂。未来制造业将再次回流到发达国家。
从长远看,这项技术最终将给工业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带来颠覆式的改变。
工信部已经嗅出了危机的味道。工信部副部长苏波不久前透露,中国将提速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这一信息标志着3D打印正式纳入了中国工业主管部门的视野。
作为全国工业的主管部门,工信部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2012年9月开展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专题研究,初步判断,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还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可能完全替代既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但它为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打开了一扇“机会窗口”。
据悉,工信部已经准备组织研究制定3D打印技术路线图、中长期发展战略,推动完善3D打印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而且将研究制定支持3D打印产业发展的专项财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