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制造 > >> 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升级主引擎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经济日报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7-04-21 10:01:28
    【编者的话】 当前,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支撑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制造业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竞争局面。如何突围?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原动力和主引擎。唯有把握全球制造业的变化趋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应对各种挑战,提高质量和效率,完善体制机制,才能化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全球制造业的竞争特征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世界经济结构的矛盾和问题,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制造业再度受到一些国家的重视,全球制造业的分工布局正在发生变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其一,全球制造业占GDP的份额有所降低,国家集中度较高。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份额降中趋稳。一些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欧盟的制造业比重经历了较大幅度下降后,正在缓慢回升。亚洲国家的制造业比重较高。根据国家收入水平分类,中等收入国家的制造业占GDP比重最高,高收入国家次之,低收入国家最低。总体看,制造业的集中度较高,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六国共占世界制造业GDP的60%左右。
  其二,制造业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效率优势。过去10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成本优势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国家的制造业成本在上升,有些国家依靠提高效率抵御成本增加,呈现以下特征。一是一些原本具有成本竞争优势的国家制造业成本增加,效率下降。二是一些原本制造业成本较高的发达国家通过鼓励创新和市场竞争,提高效率,降低了相对成本,如美国。三是综合成本影响制造业竞争力。如,尽管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因劳动生产率较低,能源、土地和物流等其他成本高于美国。
  其三,创新成为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面对要素成本的上升,各国通过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生产力,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的发展,全球制造业进入新一轮技术升级周期。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指数显示,2010年起,中国的制造业竞争指数居世界第一,但美国正在与中国争夺制造业第一。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布局正在调整,一方面,高制造业成本的发达国家向高价值制造业转型,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一些传统制造业强国投资于先进制造业技术,恢复竞争力;另一方面,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正在崛起。
  其四,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加剧。许多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加大对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一些依靠北美本土市场的制造业开始回流美国。目前,世界出现两个强有力的制造业区域集群,北美和亚太地区国家占主导地位。
  其五,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人才。根据德勤对全球主要制造企业高管的调查结果,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排序结果依次是:人才、成本竞争力、生产力、供应商网络、基础设施、财税政策、法律制度、市场规模、医疗保健和政府投入等,人才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中国制造面临“双重挤压”
  当前,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美欧提出再工业化,加大贸易保护力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
  其一,中国制造业的优劣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制造业具有多方面优势:一是门类齐全,配套基础好,制造能力强;二是拥有巨大的市场,可提高创新的规模效益;三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能力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多,成本相对低。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劳动力成本提升较快,劳动生产率不高,综合成本较高,附加值较低;制造业产品质量较低,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实力有较大差距;基础工业相对薄弱,核心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大;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开始外移,产业和技术空心化值得警惕。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评价指标显示,中国的规模发展指标领先,质量效率指标滞后,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指标居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是提升创新能力,提高质量和效率,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优化环境。
  其二,与制造业相关的公共政策有待改进。总体来看,制造业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人才政策,如教育和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二是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如鼓励利用先进技术、技术转让和科学研究等;三是建设创新网络,如突破传统界限,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开展跨领域和跨地区合作等;四是培育要素市场,促进各种驱动因素的平衡,如降低综合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等;五是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六是加强法治建设,如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等。目前,我国的一些公共政策还不够完善健全,未来,中国制造业公共政策的重点应放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综合生产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上,提高制造业公共政策的国际竞争力。
  双轮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制造不进则退。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必须把握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采取积极对策,转变发展方式。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第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核心是增强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围绕解决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创新。一是针对生产效率低,开展效率驱动型创新,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生产力。二是针对有效供给不足,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三是针对转型升级的需要,以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针对关键技术制约,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强前沿技术创新,实现部分领域引领型发展,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同时,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提高创新的效率。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要优化人才结构,加强持续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性;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吸引全球优质人才;落实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多层级的人才政策;特别要发挥企业家在组织和运用创新要素中的作用,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
  第二,培植制度优势,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制度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一是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提高企业创新动力,就是让企业能通过创新在市场上获益。要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者的利益;加快完善标准体系、严格统一执法标准和政府采购政策,打通创新产品、技术和服务进入市场的通道;降低企业税费和综合成本,增强创新企业营利能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克服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发挥市场机制引导技术创新的作用。对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要开放包容,允许先行先试。三是加强对制造业的要素市场培育,适应创新链各环节的需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扩大直接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中小企业融资等,为风险投资提供更多的退出渠道;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项目投入,打通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通道,突破创新链的瓶颈。四是以补短板和降成本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制造业是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根据中国制造业的特点,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去一降一补”。从制造业现阶段的总体情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降成本”和“补短板”。
  具体看,制造业“去杠杆”的重点是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增加直接融资比重的基础上,提高制造业资金利用效率。“去产能”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加有效供给。目前,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低端产能过剩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因此,要去低端过剩产能,使中国制造业产品从中低端进入中高端,制造业价值链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补短板”是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就需要花大力气补核心关键技术短板、基础工业短板、质量和品牌短板、创新的短板。以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10年行动纲领,实现中国制造业的三个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降成本”的重点是降低制造业的综合成本。目前,中国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在不断上升,企业竞争力下降。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企业综合成本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任务,需要综合施策。一是降税减费,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各种税费负担;二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在一些垄断领域引进竞争和加强规制,降低电、油气和道路费等价格;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和构建诚信体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四是提升价值链,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相对成本。(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制造引擎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