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委员: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流向实体企业
白晓光代表: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振兴实体经济,重点和难点都在制造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如何让中国制造由大变强,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
振兴实体经济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中国制造2025》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高铁、手机、家电……中国向世界相继亮出了一张张名片。”特变电工湖南衡阳变压器公司总经理种衍民代表说,我国特高压建设水平无论是设备研发、工程设计,还是工程建设,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去年到一些变压器装备企业调研,车间工作有序的机器人,让人感觉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制造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在某些行业和领域,中国制造已在世界领先,但各个行业发展很不均衡、大小企业间差别较大,且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发达工业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代表说,我国有的企业进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十,但配套设备仍靠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提供,水平总体不高。
白晓光分析,与工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等模块化架构产品,以及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装备等大型复杂装备领域;而在需要前沿科技支撑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则相对缺乏优势。我国制造业大多数供给只能满足低质低价的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代表委员们认为,当前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表面上看是需求不足引发的,本质上看还是供给侧出了问题,低端供给严重过剩、高端供给明显不足成为主要矛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已经成为振兴实体经济的紧迫任务。
机遇与挑战并存 转型升级任务紧迫
《中国制造2025》战略全面实施,吹响了我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号角。代表委员们认为,纵观国内外形势,中国制造既迎来了宝贵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放眼国际,中国制造正面临新的竞争态势。
“随着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等将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兴起,从而重新塑造全球产业的竞争格局,这为中国制造‘弯道超车’提供了契机。”白晓光认为,欧美等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促进制造业回流,东南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人力成本优势相对凸显,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重挤压,容不得半点懈怠。
立足国内,中国制造也肩负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发展阶段的转换,使得制造业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动力。
“我国以往的发展基本上靠要素投入、低成本劳动力拉动,属于典型的数量规模型粗放式发展。现在,靠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凭低劳动力成本竞争的时代已经过去,制造业对创新的需求更加紧迫。”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委员认为,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等影响着中国制造的创新动力。
种衍民表示,当前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干什么都能卖出去、都能赚到钱”的时代已经结束,受全球经济,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整个社会总需求增速明显下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恶性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低迷等问题突出。
生产要素成本的提升,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白晓光表示:“随着人口红利的式微,人力正在超越原材料,成为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不走智能化发展道路,行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反之,如果加快转型升级,就会化挑战为机遇。”
以创新激发活力 以改革提升动力
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手段。
创新方向要进一步明确。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企业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白晓光认为,中国制造一定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投入要进一步加大。“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内部融资,外部融资又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融资难、融资贵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李兰建议,要加快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和完善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企业,同时要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让制造业转型升级有足够“粮草”。
创新内涵要进一步开拓。“商业模式创新也能为中国制造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种衍民介绍,近年来他们实现了由“单机”向“整套”的转型升级,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集电力勘探、设计、施工、产品制造、安装于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变“卖产品”为“卖服务”,让企业打开了一片新的市场空间。
人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要不断提升人才服务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强化工匠精神,健全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谋创新、强驱动,能让中国制造活力迸发;降成本、促改革,则能让中国制造轻装上阵。“成本高企已成为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政府工作报告对降低企业成本作出了全面部署,接下来要落实各项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各项成本。”李兰说,应当通过加快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继续推进结构性减税与降费,特别要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过快的特定类型制造业企业的减税力度。(本报记者 刘志强 贺 勇 侯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