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要做好创新文章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中国经济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5-12-24 10:06:12
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眼下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吸引了各方关注。当前中国制造面临怎样的现实挑战?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着力点在哪里?中国制造企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现实路径?如何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日前笔者深入江苏金通灵流体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业企业调研,从中看到了一些通过创新迈向中高端的“中国制造2025”微观样本,也引发了一些对壮大中国制造的深入思考。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突出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尤其是那些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部门、行业和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更为严重,不少产品虽然产量巨大,价格和利润却低得惊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以中高端小型压缩机为例,我国是世界一等一的消费大国,但市场95%以上的份额却长期被国外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着。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容易被他人“卡脖子”。加快培育、巩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是必须要走且非常紧迫的一步。近年来,不少制造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一条向高端制造跨越的发展之路,金通灵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公司多年来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创新,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小型压缩机技术的垄断与封锁。据介绍,目前该公司在小型高效压缩机、小型高效汽轮机方面的技术水平,堪与英格索兰、阿特拉斯、西门子、GE等世界大公司比肩!
坚持技术创新引领。金通灵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沿着流体机械领域不断向“深”挖。公司所有产品都是基于空气流体领域开展,产品技术难度逐渐提高,从离心压缩机到涡喷发动机、燃气轮机领域,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向流体机械高端产品延伸,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造,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专利技术和工艺,多项开发成果获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项目。公司还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开拓,目前已经从单一的装备制造商转变成为多种类、多系列的系统集成服务商。
坚持质量为先。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金通灵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和基本要求,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一整套完整、严密的质量管控体系,产品质量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一致认可,连续多年进入国家机械行业500强。调研发现,不少钢铁、煤炭、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等领域国内大企业都已放弃国外进口转用该公司产品。
坚持绿色发展。当前一些制造业企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产品更新换代慢,突出表现在能耗高。金通灵一开始就立足绿色发展大势设计产品系列,用国际化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据公司公开资料,金通灵70%的产品效率高于国家节能设备评价效率指标2%以上。该自主研发的分缸再热汽轮机具有运行效率高,启动时间短等特点,除了在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使用外,还可以延伸到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分布式能源,余热利用等多个新兴能源领域。
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当前制造企业迈向中高端还面临一些具有共性的体制机制障碍。比如,长期以来,科研是科研,市场是市场,科研部门和产业部门形成了各自的“闭循环”。又如,细分制造业领域,缺少中长期规划,或者规划中企业参与度低,使得制造业企业预期不明确,在选择发展方向、技术路径上无所适从。再如,在申请国家和地方科技专项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不少企业对国家一些科技创新支持政策知之不多或知之不详,对申请支持的程序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还比如,科研项目设立市场导向不突出。目前,科研机构的研究经费有六成多来自各类项目,项目对创新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但过去由于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行业、企业没什么发言权,结果使得不少科研项目的研究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具备市场应用价值,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缺乏连贯性。一些企业在早期技术孵化中,虽看到了巨大前景,但得不到有力支持。
从金通灵等企业在转型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实践看,中国制造要迈向中高端,除了企业要有市场主体意识、创新理念、找准方向、勇于创新外,还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以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转型发展。
从大的方面看,要深化供给侧改革,给制造业企业明确预期,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包括产能结构性过剩,都与供给创新不足有关。低附加值制造产品泛滥,不仅降低了供给效率,也给行业带来了不好影响。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发展高端制造的方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质量监管。
从科技体制方面讲,要尊重科技创新的特殊规律,围绕市场导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中试到最终商品化、规模化,科技创新本身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固有性质,制约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施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以降低创新成本;设立专业性中试平台,以降低创新门槛;引导社会资金发掘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和科技企业成长价值,发展科技孵化,以帮助创新主体破除成果转移扩散的“梗阻”。科技立项尤其要突出市场导向,增加行业协会、企业在项目设立中的“话语权”,加快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立项、实施和评价的机制,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突出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同时,还要转变过去那种不屑讲、不能讲利益的管理定势,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实施股权期权等激励政策,扫除科研人员在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合理流动的障碍,给创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权,让创造发明者按市场效益大小获得应有回报。
从制造业本身而言,需要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能力薄弱,是制约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的症结所在。要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着力破解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要强化基础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对标达标,提升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寿命;建立多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引导各类要素向基础领域集聚。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动层面说,要在WTO规则下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对致力于创新的高端制造企业,直接给予过量补贴肯定是不合适的,也是违背公平的,不符合世贸规则。有关方面应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设定明确的硬性标准和产业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在科技孵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融资途径、并购重组给予便利。还可考虑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高端化金融试验区,研究出台金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综合性配套措施,形成与重点领域高端装备制造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良性互动的金融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