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为什么没有倒下?关键是制造业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欧美为何受到重创?关键是经济过度虚化,制造业大量外流和产业空心化。现在欧美已经醒悟过来,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吃了大亏的欧美等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 。如美国推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英国推出“制造2050”,法国推行“新工业法国”,印度叫响“制造战略”等。
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相比惯用的5年规划,这一次中央层面为中国制造业规划了10年,足见谋划长远。
会议提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
以“两化融合”为主线,以10大领域为重点抓手,通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的大致蓝图。
中国制造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和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战略意义。
以机器人的应用为例,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但是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低于发达国家 ,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根据最新数据,2014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增长27%至22.5万台,中国市场销量增长54%至5.6万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如果中国制造业机器人渗透率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则其相对目前水平也有接近100%的增长空间。
以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工厂,不仅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而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技术水平,而且可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劣势。
中国经济近年增速放缓,除了产能饱和,另一大原因是人工成本上升过快,不少企业出于要素成本的考虑,纷纷将企业迁往东南亚等地。中国个别地方制造业出现了一定“空心化”的趋势。只有大力推行智能制造,才能较好解决人口老化、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
智能制造是否会造成“机器排挤人”的现象?
一时一地可能偶尔出现这一现象,但长久来看不存在“机器排挤人”的问题。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中国制造业可能向两端发展—一方面,高的更高,强的更强;另一方面,比较优势逐渐丧失的产业,可以向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地扩散。世界经济的容量和弹性足够大,会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同时,高端制造的快速发展,会给高端服务业提供充足的需求,带动研发性、生产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而节省出的大量人力,可以从事医疗 、教育等生活性和社会性服务业的发展,—毕竟,再高超的机器也不能代替人的所有工作。
高端制造是龙头 ,高端服务业是保障。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翼双飞”,中国经济和社会转型将行稳致远,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