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3年出台“110号文件”距今已有3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现实的问题是,与拥有数百年工业化历史的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基础仍很薄弱,在全球产业链上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所以,构建开放创新体系是解决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去构建开放创新体系,对此《2013装备工业蓝皮书》有这样五种建议:
一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企业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涌入,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表现不尽人意。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这次金融危机,政府出台了“四万亿”的刺激政策,这样做的结果往好了看是稳定了经济,往坏了看是加重了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以至于政府投资周期之后,国内重大装备制造行业都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危机之中。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政府已经无法再次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再深一点说,已经无法通过投资来消化过剩的产能。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逐步放开权利,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淘汰落后企业,利用危机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
二是“多种经营模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所谓“多种经营模式”是指鼓励和维护各种经营主体的存在,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还是作坊式的企业,只要不危害社会、环境,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要保留,政府都应该给予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是从税收、贷款等方面支持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并非赚大钱的产业,但如果没有装备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转。市场的趋利性使制造业向成本低廉的地区转移,需要政府在税收、贷款上给予支持。更何况,中国需要制造业提供就业机会,在中国产业没有掌握市场定价权的时候,尤其需要政府从税收、贷款上支持一批有创新、有技术的优质企业。
四是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地位
现代企业需要大量的知识化人才,包括搞基础研究的人才,搞技术创新的人才,还包括能工巧匠的技术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短缺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中国要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从事制造业人员的地位和收入水平,使这个行业能够聚集最优秀的人才。
五是重视科研,建立适合国情的开放创新体系
构建并完善研究开发体系,发挥研究开发部门的作用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企业应积极构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机制,使研究成果充分接受市场检验并实现产业化。
来源:中国制药机械设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