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机电 > >> 增长方式不变 机床行业仍将靠天吃饭

增长方式不变 机床行业仍将靠天吃饭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3-21 00:00:00

  第十三届北京国际机床展即将揭幕。在经历了被认为是“市况惨淡”的2012年后,本届展会无疑更为引人关注,呈现火爆场面亦属正常,起码从参展商的踊跃程度来说。当然,本次展会中所能透露出的、有别于前的技术及产品信息,对于那些业界观察家而言,应属关注的焦点内容。

 

  就像有专业人士将在日本举行的JIMTOF机床展中,高端机床功能方面的流行趋势总结归纳为:缩短加工时间(J);与众不同的能力(I);无人操控(M);多功能(T);大型化(O);复杂化(F)等六大特点一样。相信,国际顶级机床企业将带来足以让国内同行叹为观止的高端产品参展,既可吸引观者与用户眼球,同时也起到了显示能力并顺带提升展会水准的作用。不过,在全球经济复苏充满变数,国内需求市场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对于大多数参展企业而言,通过本次展会争取实现些即期交易,以缓解严重的订单“饥渴症”,才是当务之急。毕竟,有关如何引领机床技术发展潮流之类的话题,从来就与之关系不大。而在市场人士看来,无论本次展会在交易层面出现什么样的结局,都难以改变国内机床工具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经常遇到“紧日子”。就像广州某机床企业董事长所说:“2010年那种产品生产了不愁卖的幸福时光,将只会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如今,只期望2013年是个大年。”

 

  市场环境明显变化

 

  美国预测学人杰里米·里夫金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这是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严峻现实,因为这一现实将迫使人类迅速过渡到一个全新的能源体制和工业模式。否则,人类文明就有消失的危险。”在他看来,随着新兴经济体进入石油时代,对石油大量增加的需求不断推高油价,使世界市场的油价于2008年7月冲到创纪录的每桶147美元,造成了物价飞涨,消费能力下降和全球经济的减速。

 

  无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如今人们很容易感受到的是,除了更为频繁地遭遇雾霾天气,生产和生活的成本的确在不断攀升。对于机床工具企业而言,除了上游原材料、配套服务的价格持续上涨外,人工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十分沉重。许多上市公司都在业绩公告中表示正面临着日益沉重的财务压力。当不能更多兑现产品技术附加值或持续用新产品引领市场,以对冲和消化生产成本的上升时,公司业绩的“滑铁卢”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前,新增订单明显减少,资金占用大幅上升,制造资源大量闲置和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很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强度的进一步加剧。如果仍以习惯的“价格战”来应对的话,那么对任何企业而言,后果都是严重的。

 

  需求增长总有极限

 

  近来,一些对今年机床市场行情的预测性观点时常见之于媒体。有的甚至能将增长幅度预测到小数点后一位的精准程度;有的则认为2013年国内机床行业将面临“新机遇”或是“极好机遇”。总之是希望给出2013年市场将回暖的判断。不过,这或许连安抚行业脆弱心理的作用都达不到。

 

  “经济是一种有关信任的游戏……这就意味着,当公众的信任足够时,经济就会繁荣,未来就有保障;反之,经济就会衰退,前景就会暗淡。”这句话相信同样适用于产业。

 

  事实上,机床行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很多机遇。

 

  前不久接触到一家机床上游企业,据相关人士介绍,他们所配套服务的某机床集团在2012年遭遇到了极大的经营困难,不仅上千名合同制工人被解聘下岗,企业开工也严重不足;大量供应商年终结算时被告知,只有接受七五折的折扣才能拿到应收款。这家提供服务的企业就因不能接受服务打折而迟迟拿不到欠款。事实上,不仅是机床行业,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在2012年都显得步履艰难。不过,这似乎只是一种定性而已,在定量的数据上其实并不难看。

 

  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2012年1~12月,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985.15亿元,同比增长12.73%;完成销售产值7754.96亿元,同比增长12.25%;产销率为97.11%。

 

  2012年,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出口额为436.37亿元,同比增长9.79%,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了8.42个百分点。统计显示,中国机床工具行业销售产值增长速度下滑较为明显。其中,切削工具制造、金属切削机床制造行业的增速下降幅度占比较大,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下滑31.18和15.28个百分点。

 

  相信,能清晰解读上述数据之中逻辑关系的人不会太多。因为,看上去2011年到像是一个高增长的年份。如果再推演下去只会让人更为困惑。

 

  抛开这些不谈,一个8000亿元规模的市场不能算小了。

 

  发展模式游离于主流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机床工具行业经历了“十八罗汉”、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打造“航母”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体系。但其在技术路线、组织架构以及发展理念等方面,长期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应该说,国内机床工具行业的主要产能资源,长期游离于当今全球机床行业发展的主流。而侧重于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专业而精干的组织结构,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等一些特点,更多的是体现于民营企业之中。尽管,它们只占有极少量的公共资源。

 

  信息技术与机床制造技术的交集,使世界上第一台数控车床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这标志着机床制造业进入了数控时代。中国于上世纪60年代也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此后,经过“六五”期间对数控技术的引进,“七五”期间组织消化吸收和追求自主化的“科技攻关”,包括近期的“04专项”等一系列动作。应该说,国家对机床数控化的重视是一贯的。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数控技术和数控产业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起码从数据统计上可以得到证明。比如,1998~2004年,国内数控机床产量和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就分别达到了39.3%和34.9%。

 

  事实上,用不着对上述的增长数据沾沾自喜。这其实就是一种生产水平自然进化的结果。30年来,各方对发展数控技术所投入的资源量不计其数。但结果怎么样呢?在一些业内权威人士看来,目前国内还拿不出一套上档次的数控系统。这或许就是所谓边际效应递减的结果吧。

 

  “高档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已于2009年投入实施。问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是否能改变过去被证明是低效甚至是失败的模式,使相对有限的资源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而不是人皆思之的“唐僧肉”。如果不是这样,再多资源的投入也很难发挥作用,最多是被那些目前还占有体制优势的企业,用来达到粉饰业绩的目的而已。

 

  不改变结果只会更糟

 

  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改变似乎是必须的。当然,改变需要付出代价,但这不应成为拒绝改变的理由。因为,不改变的结果也许更糟。

 

  法因数控的选择是“走出去”,开拓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区域市场。

 

  华东数控则主动寻求补充资本金,拟定增发5000万股,计划募集资金3.2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同时计划购并优质机床制造资源以提升经营能力。

 

  昆明机床将向高端精密制造领域发展作为今后的着力点,同时积极增加出口。

 

  沈阳机床则表示,将推进中高档数控机床的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同时重点在德国拓展海外业务。

 

  应该说,市场倒逼要求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策略调整,以适应变化了形势。不过,这些寻求改变的方式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还需要时间来进行检验。

 

  制度经济学认为,一个区域所形成的产业形态,是与其社会生态结构直接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顾条件,轻易放弃还能够掌控的业务,涉足超越自身能力的领域,也许将面对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体量庞大的国有企业而言。这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眼下,方方面面都是倡导积极创新,但人们很难真正感受到创新的存在。因为,创新同样是需要条件的。没有机制创新,不为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机理,创新只会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内机床工具行业要改变靠天吃饭的生存状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中国刀具商务网

相关热词搜索: 增长方式不变机床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