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化工企业跟环境是什么关系?在大多数人眼中,答案可能很简单对立。
化工企业对水、空气造成的污染经常见诸媒体,化工行业也被认为是高耗能产业,为当地带来资源压力,石化、化工与环境的关系俨然成为一个僵局,而“谈化色变”也已经成为社会的常见反应。
但在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和上海化工理事会主办的一场论坛中,诸多石化、化工领域的学者和企业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社会各方面认为化工是一个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这是过去化学工业造成了环境污染,”华东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说,“而今后的环境生态污染是要靠微量的化学工业所解决,只有它知道真解在哪里。”
这一番话被在场的听众总结为“解铃还须系铃人”。“生物柴油、水处理等其实都有化工行业涉足。”现场一位投资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解释说。
多位学者和行业人士认为,未来中国重化工业仍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尤其是未来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行业之一,其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尽管如此,在场多位学者和行业人士坦言,对于化工产业而言,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依然存在,如何破题,将成为化工未来得以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能源环保双重压力
从数量上说,中国已经成为石化大国。截至2012年底,中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经达到6.63亿吨/年,全年原油实际加工量46781万吨。乙烯生产能力达1520万吨/年,而2012年全年乙烯产量为1486.8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石化工业作为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支撑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石化600028,股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基铭说,“既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碳排放大户。”
王基铭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石化工业的总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的71.3%上升到了2010年的77%左右。
按照王基铭的总结,石油化工行业已经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强化管理等方式节能减排,“跟2005年相比,2010年石化与化工行业单位的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了35.8%,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废水排放总量下降8.9%,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下降82.7%”。
“但目前企业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王基铭说,“先进产能和落后产能并存,装置及单位产品能耗水平也参差不齐。”
王基铭指出,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等因素,一些200万吨以下的小型加工厂、炼油厂要比达到规模的炼油厂能耗平均高出45%以上。
而除了看不见的能耗,外界对石化、化工企业更为敏感的是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王基铭举例说,他1964年毕业工作的上海高桥炼油厂目前就由于环境的压力面临搬迁,“包括安庆、石家庄、沧州,这些老的炼油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以安庆为例,这座位于长江中游、全国唯一厂城一体的重化工城市中,由于石化厂含硫的化学物质排放,形成臭气,使得周围居民向环保部门投诉,当地环保局人士也自嘲自己为“治臭办”主任。
反应更加剧烈的是PX项目,厦门、大连、宁波、成都、昆明等地准备上马PX项目时,都遭到民间的强烈抵制。
“目前把PX妖魔化了,”王基铭说,“但是对于石化工业来说,环境问题处理不好,石化工业就难以发展。”
僵局如何破题
来自资源、环境的压力似乎把石化、化工产业逼到了墙角。面对这样的僵局,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还是要尊重科学。
“化工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吴柏均指出,目前化工行业的领军人物、企业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有时系统性不够,可能出现为了技术而技术。
“化工门类繁多,但是不管再小的化工项目都是一个小的系统,除了自身生产环节以外,涉及到与环境敏感者的沟通、技术论证及信息的公开透明,”吴柏均说,“这需要让企业决策者在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更为系统地考虑问题。”
吴柏均透露,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化工产业方向EMBA已经正式启动,“希望能够培养更多具有系统思维的行业领军人物,以应对目前化工行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
在企业层面,这一观点已经被接受并付诸实践。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关志华表示,在巴斯夫已形成了对生产环节的环境风险管理,并且与社会大众沟通。
“我们不断地跟社会大众沟通,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关志华说,“需要跟他们说明化工行业是干什么的,我们并不是关起门不断偷排,而是更加透明和公开地面向公众。”
而由于社会需求的存在,目前化工领域中,也出现了以大量解决资源环境为目的的项目,比如生物柴油等。
“同时,从宏观层面上讲,也要考虑产业布局,因为尽管单个项目污染很少,但是有可能全国项目累积起来就造成大的污染。”吴柏均说。
王基铭也认可这一观点,他表示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区域布局分散,集约化水平偏低,产业内容雷同问题严重。“四川、云南、贵州都要建炼油厂,这样太过分散。”
“对于整体的布局,国家有相应的产业规划。”吴柏均说,“化工涉及到供水和排放的问题,因此基地化和集中化是一个基本原则,而由于水的限制,整体的布局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吴柏均指出,目前的问题在于,由于地方竞争,有时负责招商引资的开发区根本不考虑供水和排放,从而导致污染控制出现问题。
“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提高标准,增加像排污权交易这样的经济手段,最终消化化工产业在治污和减排方面的成本,增加中国化工在环境制约下面向世界的竞争力。”吴柏均说。
来源:慧聪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