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热门关键字: 创新 国有企业 企联 企联活动 企业 四川省
四川企联网新闻中心 > 产业经济 > 化工 > >> 发展新型煤化工警惕“逢煤必化”投资过热

发展新型煤化工警惕“逢煤必化”投资过热

编辑:企联编辑来源:互联网评论数:0发布时间:2013-05-06 00:00:00

  近期,10余个新型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国家发展改革委“路条”。新型煤化工项目在“十二五”期间的投资据称可达到7000~8000亿元。新型煤化工密集获批的背后,固然有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但这是否会导致相关企业“一窝蜂”的进入,从而造就另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呢?新型煤化工产业现阶段发展前景广阔,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多位专家直言,在发展前期更多担心的是产业投资过热,引发“逢煤必化”的热潮,造成新型煤化工产业的不良发展。

 

  “家底”有限切勿“逢煤必化”

   

  “防止投资过热和‘逢煤必化’是应该警惕的重要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资深专家李朝林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时介绍说。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煤化工的热情很高,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的“路条”让新型煤化工产业的热度再度升高。鉴于一些地区“逢煤必化”的现象较为突出,我国煤化工发展已经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同质化的过热迹象。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在神华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示范投产成功后,国内一些企业缺乏对技术成熟度和系统运行合理性的考量,先后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签订了十余套DMTO技术转让协议,盲目建设煤制烯烃项目,形成了无序竞争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建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规模176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国家已批准开展工作的煤制天然气规模151亿立方米/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1000亿立方米/年;已建成煤制油规模158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已建成煤制乙二醇规模20万吨/年,地方及企业拟建规模超过500万吨/年。“上述已释放出的信号无疑是需要警惕的。”李朝林认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生产煤化工产品无可厚非,但是“逢煤必化”就不应该了,各地方政府、各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考量,不能盲目冒进。
   

 

  卓创资讯煤化工行业分析师李训军对于新型煤化工发展的潜在问题,也有类似的担忧。他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发展前期,行业的有序发展尤其重要,一定要充分调研,科学规划煤化工产业布局,严格审批,切忌“逢煤必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展新型煤化工必须有充足的水源,或推进节水减排新工艺。此外,新型煤化工对资金投入、技术水平和工程管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必须注重高资本输入、加强组织管理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团队。”
   

 

  对外经贸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王炜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目前新型煤化工产业面临的问题重重:如极度依赖政策补贴、高耗水、技术不成熟、短期仍难实现商业化等。他特别强调,要搭建一个健康的市场平台,尽量减少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和其他政策支持措施的负面效果,以免地方政府和相关的企业由于补贴或其他转移支付的刺激作用过度,产生“一窝蜂”上项目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他进一步补充道,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世界范围看,能源清洁化是大方向,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将受到影响,如果还仅依靠资源的价格支撑地方经济,不是正确的思路。所以煤炭行业的转型,进行深加工,尤其是其他化石能源价格在高位的情况下,是“能源突围”的好办法。但是发展新型煤化工一定要结合各地的资源情况,逐步摸索科学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人才、技术配套是“短板”

   

  “新型煤化工属于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当前,许多大型现代煤化工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实现大规模工业化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量研发、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目前从事煤化工技术研发以及工程应用的人员,大多是从石油化工等其他技术领域转行而来。因此,高素质人才缺乏也是对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一个严峻挑战。”李朝林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
   

 

  在我国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中应用的技术多数是首次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尽管示范阶段在技术上可行,但尚未经过长周期稳定运行的考验。此外,煤化工的三废(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尚不十分完善,距离真正的“零排放”仍有不小距离。在一些产业链延伸项目的技术开发方面尚不成熟,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煤炭地下气化技术,虽已证实技术和工程可行性,但技术尚不成熟,存在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气化过程很难控制、冒顶可能严重干扰气化过程,使地下水进入气化带、烟煤加热膨胀产生塑性变形,会阻塞气化通道,以及煤气中的固体颗粒和焦炭会堵塞和腐蚀管道等。
   

 

  李训军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仍面临很多技术难题,新型煤化工要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这需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新型煤化工技术高端、投资巨大,如果没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发团队和完备的工程建设团队,将很难进入这个行业。
   

 

  “就煤制油这一最热门的煤化工项目来说,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李训军随后补充说。

 

  同属煤化工“钱途”各异

   

  面对新型煤化工产业带来的机遇与种种挑战,煤化工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李朝林表示,应该鼓励企业发展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煤电化、煤制油、煤制甲醇等大型联合煤化工项目。
   

 

  同时,他认为,考虑到煤制油是国家考虑能源安全开展的战略性项目,目前在技术上还不成熟,在经济上没有效益,一般企业不建议发展煤制油这一出力不讨好,没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对于燃料油的代用品,比如煤制甲醇、二甲醚等煤化工项目生产的产品可以代替石油使用,虽然已经产能过剩,但由于我国油气资源紧张,石油的需求量很大,甲醇汽油等煤化工产品市场消费空间比较广阔,只要技术上过关,经济上合理,经营上有利可图,可以适度发展或大力发展。最后他认为,煤焦化产业已经严重产能过剩,过剩的落后产能已达亿吨左右,加上煤炭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投资风险巨大,一定要谨慎小心。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活动预告更多>>
省企联动态更多>>
高层参考更多>>
财经观察更多>>
聚焦企业更多>>